首页 -> 2008年第7期

震后幼儿心理干预的舞蹈治疗策略

作者:庞 佳




  四川汶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动了中国大地。更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随着灾区的重建,灾民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幼儿为例。经历过这次特大灾难后,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由于幼儿对灾变事件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其表现出来的反应也常常异于成人。其典型反应包括:紧张、吸手指头、害怕黑暗或动物、说话困难(例如:口吃)、尿床、粘人、大小便失禁、便秘、食欲减退或增加等。因此,幼儿因灾难而产生的身心反应,更是迫切需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然而,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缺乏处理应急心理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限制了他们将情感及事件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可能性。因而,传统心理治疗模式所必需的语言沟通方式对幼儿来说有较大的困难。舞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幼儿借助舞蹈的肢体语言,可以把内心隐藏的问题,如焦虑、恐惧、沮丧等“跳”出来。因此,舞蹈动作可以作为幼儿表达愿望及问题的媒介。
  本文针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特点,试图在早期教育背景中,讨论如何通过舞蹈治疗的干预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宣泄焦虑和释放紧张的情绪,为震后幼儿心灵家园的重建形成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舞蹈治疗的基本概念
  
  舞蹈治疗是以人体表情与动作的心理治疗功能来平衡统一身、心、智和社交功能的现代康复专业与健康学科。该专业学科综合人体表情艺术、心理治疗学、身心治疗学和动作分析学,系统地舞动人性里的健康本能,来治疗心理、情绪、行为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创伤或障碍,进而提高自我意识,改善应事能力,促进潜力的发挥。
  舞蹈治疗和舞蹈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舞蹈教育作为幼儿园的一种艺术启蒙的教育形式,其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基本的舞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而舞蹈治疗作为一种实施心理治疗的方法,是指以心理治疗的理论作指导,让教师运用舞蹈手段来促进震后幼儿的情绪、认知、身体以及人际等层面的整合和健康。在这里,虽然舞蹈治疗含有教育的因素,但重点在“治疗”,而不是“舞蹈”。
  在舞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情感状态常常会透过肢体动作的方式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因此,让震后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自由表达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过分敏感、警觉、惧怕死亡等问题,尝试从观察幼儿身体动作的表达方式去了解其心理困扰,并进一步从身体表达的角度引导他们去面对、调适或进而处理心理困扰,逐步使他们的情绪回到正常健康的轨道,然后再以健康的心情去面对当初造成困扰的问题所在,不但能够让他们重新面对现实,有些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困扰的办法,再度重塑身心的健康。
  
  二、舞蹈治疗的常用策略
  
  舞蹈治疗依据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理论和拉班舞谱、格斯顿柏等动作分析理论,至今已发展出许多派别,如深层舞蹈动作治疗模式(Depth Move—ment Therapy)、心理动能舞蹈治疗模式(Psychomotor Therapy)、完形动作治疗模式(Pattering Movement Therapy)、经验性动作心理治疗模式(ExperientialMovement Psychotherapy)和精神分析导向舞蹈治疗模式,等等。
  综合上述治疗模式,舞蹈治疗的形式分为团体与个人活动两种,前者适合于症状较轻或已习惯团体活动的幼儿,后者则完全针对个案的特别需要,采用一对一方式来进行。舞蹈治疗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舞蹈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舞蹈游戏能使幼儿放松防卫的心态,使他们在享受舞蹈活动乐趣的同时排解恶劣情绪。通过舞蹈游戏,幼儿从火车相撞会翻车、飞机相撞会爆炸等一系列像“玩”一样的舞蹈情景中,体会自己的行为与灾难的关系,使幼儿的情绪问题得以缓解或消除,走出困境,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二)空间觉察法。是指教师通过正确地观察幼儿的个人空间,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空间和震后一般空间的关系,引导幼儿在震后有限的空间活动时,能够确保自己个人的行为既不受压抑,又不妨碍他人,并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同享快乐。
  1 利用空间。鼓励幼儿占用可利用的所有空间。例如,在舞蹈活动“小小飞行员”“小鸡吃虫”中,教师可以通过“天空很大,飞机可以在每个地方飞行,草地上到处都有小虫,小鸡可以找空的地方随便捉小虫……”等言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和利用所有空间,增强他们自由活动的意识。
  2 速度控制。动作速度的控制可以帮助幼儿较好地保持与同伴的距离。如在舞蹈活动“开火车”“小司机”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提醒幼儿:前面有火车要减速,前面没有火车可以加速。诸如此类的舞蹈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学会较好地控制速度,不猛冲猛撞;从冲动中解脱,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3 方向改变。即通过改变行进方向来调节幼儿间的距离。如舞蹈活动“走小路”,可以让幼儿在时走时停、时快时慢或前进后退、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关注周围的对象,随时调整自己的行进方向,与他人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从中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轮流、等待、谦让等,在不知不觉中摆脱自我中心,增强自我控制。
  4 调整动作幅度。可以通过造型帮助幼儿感知动作幅度与空间位置的关系。如舞蹈活动“我和树儿做朋友”,大树高占的空间就大,要立起脚尖和大树拉手,小树矮则占的空间小,要蹲下身体和小树拉手。从中让幼儿理解:动作幅度大,所占的空间就大,反之,则所占的空间就小。在此基础上,通过舞蹈治疗,引导幼儿通过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幅度来适应不同大小的空间。如震后简易的幼儿园、生活住所、狭小的饭桌或床等。
  (三)道具辅助法。是指使用一些媒介材料来强调地震前后环境中的真实性,如利用玩具、石头、积木等道具,鼓励幼儿与物体互动,其目的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媒介材料的特性,同时发展身体动作与媒介材料的关系,从而体会到人与物的关系。由于媒介材料的大小、形状、色彩、重量会给舞蹈活动带来某些限制,也因此增强了幼儿与物体关系的学习与发展。当幼儿通过媒介材料来象征性地缓解沮丧情绪的时候,他们可以将内部压力转移到外部的其他事物上。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具的使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增强幼儿内省的能力,促进震后幼儿获得积极对待身边的人、对环境的态度和方法。
  (四)创造性舞动发泄法。是指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用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动作表达出自己的经验。这是一种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有助于将幼儿潜藏的内在焦虑,转化为外在身体直接而清楚的陈述。通常震后幼儿会害怕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因而在面对震后生活压力时,常出现说话困难、尿床、粘人等症状,而创造性舞蹈动作的发泄可以提供给他们某种程度上的发泄渠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的身体探索,清楚自身负面情绪的来源与感觉它的存在,并逐渐将之排除。
  (五)戏剧情节想象法。将一些童话故事、舞蹈游戏等,用戏剧情节的方式来表现。如舞蹈活动“小红帽与大灰狼”以情节故事舞蹈,引导幼儿想象不同的角色创编舞蹈动作,并由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与幼儿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完成舞蹈活动。这种成人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可以给幼儿提供大量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满足和增强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从中帮助幼儿从震后的现实生活中分离出过去的精神创伤和焦虑,减轻现在的焦虑。
  (六)身体知觉练习法。对于一些不敢有身体接触的震后幼儿来说身体知觉的练习是最根本的,也是必要的,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与持久力。增进协调、身体觉察和鼓励身体的自由度,让身体由紧张、焦虑、害怕中释放出来。该方法可依以下步骤循序渐进:(1)身体探索:引导幼儿对自身进行自由探索、碰触。(2)深入探索:用不同的方式,如经过、停留、一起、分开、抚摸、捶击等方式引导幼儿做进一步的身体探索。(3)建立关系:与教师、同伴间的关系互动,建立安全感。(4)加重动作的质感:引导幼儿去选择特定的身体质感,并将注意力放在这个质感的发展与另一配合的伙伴间的互动反应。(5)空间上变化:加入动作的高低层次、距离远近、或将物体发生亲密或疏离关联等条件加入舞蹈活动中。(6)加入音乐:音乐是一项很好的提升心灵成长的媒介,在音乐背景配合下,舞蹈治疗会有双管齐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