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主讲基础课21年的体会

作者:朱志昂

要求学生撰写学习物理化学小论文。我先向学生推荐与物理化学教学有关的文献上百篇,然后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写成小论文,计算成绩,并从中选择出10篇较好的由他们制成多媒体,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上台宣讲。自1997年以来一直坚持这种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课堂内容。我曾多次给化学系学生做报告,论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成才之路。
  20多年来,我指导了30余名本科生写毕业论文,培养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1名博士后。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查阅文献、合成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认真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求每位研究生的论文必须有创新之处。我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思想,帮助学生解决种种思想障碍和困难。每两周召开一次研究会,鼓励科研组内学生对有关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物理化学课程组组长,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2名中年教师和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担任物理化学主讲教师。我将自己的讲稿及习题解答提供给他们,经常去听他们的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常常讨论相互提高。并要求他们在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这6名教师中,已有三名晋升为教授,二名晋升为副教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物理化学课程组教师梯队。1999年,我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由我负责的“物理化学课程建设”2004年获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教学、科研两手抓
  
  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是并行不悖的。从时间和精力上看教学与科研似乎是矛盾的,但处理得好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对于教师来说,教书是基础,科研是龙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有高的科研水平,才能体会到基础课教学中的哪些内容是最基本的,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我把自己从事热力学、动力学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本科4年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未来40年受益。反过来,在教课中也会得到开展科研工作的有益启示。我在教学的同时,长期在陈荣悌院士领导下从事配位物理化学的科研。在金属卟啉、金属酞菁领域对细胞色素生物功能的模拟进行热力学、动力学、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手性金属卟啉、手性席夫碱配合物、分子识别、分子组装、不对称催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研究。在配位物理化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1991年,“溶液配位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是获奖人之一。近十年来,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3项,省市级合作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自1978年至今,我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
  教师的工作很神圣,意味着无限的热爱与投入,要耐得住寂寞,任劳任怨,认真去讲每一堂课,认真做每一个实验,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几十年如一日,哪怕是默默无闻。20多年来,我从没有离开过讲台,那是我的舞台。什么是快乐幸福?在我看来,人生就是在寻找自我存在价值,只要能做成几件事,对社会有点贡献,就是最大的快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