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评介
作者:陈寿江
接着在实践操作层面围绕语文教学的对话性,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从语文教学外显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两条线索探讨语文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测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等。这样一种编排体例,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内容博大精深而不繁杂晦涩,相对于同类教材,的确是一个全新、完整的理论体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材编著者们有着明确的编写理念,在他们看来“语文教学研究应起始于语文学,着眼于课程论,从教学论着手”(2页)。
二是述论结合,具有鲜明的研究性质。现今不少的大学教材,大多是集体编写,拼凑成书,乏善可陈,说不上有多少研究性质;即使是认真编写的大学教材,也因为大学教材是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而非学术专著的片面认识,往往述而不论、“编而不作”,因而内容陈旧、知识落后、学术含量低。诚如一位学者所言:“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材,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内容陈旧、知识落后、学术含量低,不仅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而且也落后于国内学术发展的实际水平。”[4]比如有一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人云亦云、时髦地高喊语文的“人文性”,也大声疾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平等对话,教师怎样组织和引导,却无话可说、束手无策。而本教材则不同,其突出特点正是在这些重大而关键的问题上进行了认真充分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研究性质,主要体现在:一是纵横而“述”,述归于论。纵的方面主要是指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总结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横的方面主要是指从与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相关的人文学科、人文课程的比较中把握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的质的规定性,并借鉴和吸收现代解释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较新的研究成果构建语文学框架、探讨语文课程的建设。但教材不是为“述”而述而兜售新名词、新术语,或泛泛而论、故作高深、卖弄学问,而是为了立“论”,也就是为了建立正确的语文观和语文教育观,并为阐明科学的语文教学原则、方法张本,使广大语文教师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不但知其用,而且晓其理。
教材的又一显著特点是适用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价值。如前所述,教材名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它无疑具有名副其实的研究性,确实具有学术含量,但教材编著者们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影响语文教学的紧迫题、急难题。因而,教材建立在坚实语文学、语文课程论基础之上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对话新观念,所论证的语文教学原则,所介绍的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测评手段,无疑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就拿考试来说,这个在当今中国似乎尽人皆知的常识,反映在语文课程上考什么和怎样考,却是最需要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普及的最基本的常识。因为在上世纪末,语文考试中暴露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质疑和非难的社会大问题。从语文教学的实践看,语文考试功能正确发挥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成败。为此,教材特设“语文测评”一章深入探讨并着力解决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编者通过对语文考试中将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相混淆、手段和目的颠倒、教学和考试倒置、测评手段和目的单一、背离教学目标的“越位”、背离学段目标的“躐等”等诸多司空见惯现象的深入分析,正确而详尽地阐明了语文测评的特点、类型、功能、原则以及语文测评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而这方面的知识,可说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知之不多的,正是他们必需和急需的知识,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语文测评的关系、准确把握语文测评的特点、选取恰当的测评方法,尤其是看到现有语文测评手段的有限性,避免语文测评成为一把冷冰冰的钢尺,进而改进和促进语文教学,确保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疑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三,具有自觉而明确的读者意识。该教材属于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系列教材之一,其特定读者和使用对象为“已具专科基础,特别是具有较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1页)的中学语文教师。相对于那些专科和本科不分、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不分的“大路货”教材,自有其专门和独特的价值。该教材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需要、从使用对象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择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要很好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如语文的内涵和外延,语文课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有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语文教学对话新观念、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认识和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等。对这些问题,教材并未像许多同类教材那样简单给一个答案,仅让读者知其然,而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让读者知其所以然,具有浓烈的思辨色彩和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教材所选择的这一有别于一般教材的写作方法以及由此呈现的写作风格,正是源于教材编著者自觉而明确的读者意识。这是因为面对语文学界、语文教育界各执一词、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让人困惑不解无所适从的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多年积重难返的陈旧落后的观念和主张,面对此前广大语文教师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教材仅仅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主张、方法告诉读者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更深入更具体地回答“为什么”,才能有助于人们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唯其如此,才能让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掌握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论,以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素养。教材的读者意识还表现在,其所分析的案例,或是教材编著者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发现,或是中学特级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无论是自己的发现还是他人的范例,教材都作了精心的选择和鞭辟入里、击中肯綮的分析,而决非某些教材“观点+例子”的随意摆设。这些案例,往往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遭遇或无意忽略或感到困惑束手无策的典型案例,因而具有举一反三的性质。深入地解剖它,对于我们自觉树立语文教学对话观念,遵循语文教学原则,掌握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无疑有着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王尚文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以其鲜明特色有别于那些简单重复传统、重复流行的同类教材,一个重要原因,径直地说起决定作用因素的是教材的编著者是最有资格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现已有了数不清的版本,但版本之多与创新、与适用却实实在在地不相称。这是因为编教材的主要是高校教师,他们或许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者专家,而大多数却不同时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实践专家。这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之“履”与它所研究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之“足”不具有相关性。或者说,是教材严重脱离实际。据此,我们认为,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