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

作者:季诚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那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何区别,这些问题都非常现实地摆在高校管理者的面前。本文就此作些讨论。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分类
  
  按照学科专业、行业领域、教育层次、岗位职位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理论界通常把从事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称为学术型人才,而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工作人员称为应用型人才。[1]具体分析,学术型人才往往用来指称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从学术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基础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语言学等:从学术型人才的工作职能来看,其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关系不是很直接。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工作职能来看,其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
  从这一分类来看,社会上大量的人才均为应用型人才。在现实中,人们常将应用型人才概念的外延狭窄化,只是将那些处于实践一线从事具体生产建设活动或直接服务于生活实践领域的人称为应用型人才,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种概念窄化的结果是将应用型人才等同于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从而造成对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属性和功能认识的混乱。从理论上看,区分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工作职能的性质,而不是工作的具体内容,像工程院院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应用型人才,他们通常从事的也是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他们往往也被称为应用型人才,因而,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层次的差异。
  社会上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也有作进一步区分的必要因为应用型人才也具有不同的层次与类型。如何区分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分,可分为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从类型上看,有人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2]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也有人把应用型人才区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三类。[3]创造应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如根据热力学原理研究井设计出蒸汽机的工作:知识应用型人才是从事组织管理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工作的人才,诸如工艺水平的设计,工艺流程的监控,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以及产品、服务的改进和更新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加工制造、提供服务等具体的操作工作。这一区分也存在着逻辑上的混乱,因为无论是哪一类应用型人才,都需要运用知识,也都可以具有创新。为此,笔者按把科学原理转化为具体产品的过程,把应用型人才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三类,工程开发是从科学原理向社会应用的第一个转化过程,往往产生新的产业:技术运用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产品,是科学原理的第二个转化过程:技能操作是指具体生产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是需要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来加以完成。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应侧重于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各高校都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但是,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应该侧重于培养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准确定位,有所侧重,从而形成分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格局。具体来说,工程开发型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来培养。因为这些高校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往往拥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学习资质优秀的生源和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加上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在这两个层次高校,它们可以大力发展研究生层面上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产过程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而且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生产管理经营型人才。这种情况下,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培养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杨振宁就呼吁我国要重视培养比尔·盖茨式、任天堂式的创新型、能赚钱的应用型人才。技术运用型人才主要由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本科院校承担。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本科校要避免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同质化竞争,尽管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院校应侧重于培养技术运用型人才,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之间兼顾与平衡。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院校在本科教育层面上与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开展竞争,必须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走错位发展之路,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必然会比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在基础知识、专业教育的深度要低一些,但比高职院校具有较为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操作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培养,这一点已较为明确,在此不再阐述。
  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首先,研究性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偏重于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型大学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法和手段都偏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的教师包括理工科类的教师,往往本身就缺乏工程实践的经验,缺少对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完整了解和掌握,而且研究型大学往往对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但却没有高学历的企事业人员不屑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