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优化体系 依托共建 营造氛围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安连锁 王秀梅 安江英 孙萍茹

预招聘员工,四年级时在中广核电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在核电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核电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岗位培训,在完成全部学业并达到规定要求后,将获得学校学位证书并进入广核集团工作。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根据学校本科培养计划和企业专业培养要求共同制定。学校正在探索其他专业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已与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公司“量体”设计集控运行班,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满足企业生产人才需要。
  
  3.改革校外实习模式,实现统一安排、双向互动
  为改变企业被动接受实习的状况,把学生各类现场实习环节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充分利用校董事会的优势,在校外建立30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单位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了互惠互利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对教学计划内的校外实习与实践环节,学校始终坚持统一组织与安排,定期召开由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参加的实习协调会,落实、协调实习内容与时间。学生到现场后,由实习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实行顶班上岗,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双向管理,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学校正在尝试大学、企业、培训中心、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培训基地等。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提高学校的研究与创新实力。
  
  三、营造“重视实践、崇尚创新”的校园氛围
  
  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激励”与“约束”,在校园内形成学校重视实践、教师投入实践、学生乐于实践的良好氛围。
  
  1.设立“责任教授岗”,吸引优秀教师进实验室
  为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在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设立了责任教授岗位,要求有较高学术造诣,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实验室建设、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把实验室建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基地。我校首批责任教授已在“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实验室”、“仿真控制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部门上岗。实验室“责任教授”的设置,加强了实验队伍建设,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
  
  2.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生可自主进实验室参加研究与实践活动
  学校鼓励和支持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采取预约的办法,对学生实行时间的开放;教学计划外实验项目,对学生实行实验内容和时间的开放。实验室设立自选实验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也可通过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或参加各实验室设计类竞赛课题,到相应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学生参加开放实验成绩考核合格的,既可按开放实验学分记入总学分,也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开放实验成绩突出的,作为推荐保送研究生的条件之一。
  
  3.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严格实践能力考核
  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严把实践教学质量关,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提出明确的质量目标。制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纳入毕业考核体系。实践环节达不到学校标准的不准毕业。设立“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学生只要按要求完成课外实践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并记入个人成绩档案。“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可参加学年评优、评奖,也可代替部分选修课学分,有的项目通过答辩还可代替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凡在各项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和科技成果、发表科技论文、科技发明专利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和评优、颁发奖学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4.建立创新实践中心,加强创新实践的组织与指导
  制定大学生课外培养计划,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建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加强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活动: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如“创新杯”、“创业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设立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创新研究项目供学生课外自主选作;公布教师科研项目,通过学生申报立项,组织大学生较早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等。实行本科学生科研导师制,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研究的指导。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金,支持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措施,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形式、规模化。
  
  5.创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
  学校依托实验室,建设物理、数学、电工、电子、仿真技术等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先后进入相应的创新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基地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申请到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各创新基地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供学生进行“点菜单”式的选做。学生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有的可通过验收或答辩,代替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环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