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优化体系 依托共建 营造氛围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安连锁 王秀梅 安江英 孙萍茹




  华北电力大学长期以来面向电力行业办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针对当前理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薄弱、实践资源缺乏、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近年来学校强化实践育人理念,突出行业特色,依托校董会,以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通过突出“三个一”,即“优化一个体系,依托一个体制,营造一个氛围”,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整体优化、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社会用人需求,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在主干专业构建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工程实践模块、仿真实践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模块)为框架,以仿真教学为特色,以一批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式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全面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认真研究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学生认识—训练—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一个在内容上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各环节有机结合、整体优化、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横向上整合课程实验内容,按照基本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设计实验内容;纵向上,理顺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按照基本实验、工程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构建优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外开展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纳入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2.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突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
  整合实验室教育资源,打破专业壁垒,按功能建设集约型实验中心,建立开放的管理模式。加大实验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力度,减少验证性实验,注重突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主要措施为:整合实验内容,淘汰陈旧设备,增加体现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如建设EDA实验室、数学实验室、虚拟电磁测量实验室等;自行研制实验设备,尤其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设备,如自动控制实验教学系统、微机线路自动保护实验系统等;整合实验资源,建设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如将电工、电子实验室及分散在各院系的各种测量实验室整合在一起,参照教育部电工电子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建设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结合教学改革,做到强弱电兼顾,软硬件结合,除开展电工电子类基础性实验外,还开设一系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3.利用现代仿真技术,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电力工业具有集技术与资金密集、连续与安全生产的特点,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能熟练排除生产过程可能出现的故障。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将现代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火电机组仿真、核电机组仿真、电力系统仿真、电网调度仿真等集电力生产、输送全过程仿真系统。该系统提供了系统化的与生产现实十分接近的虚拟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任意设置系统故障并学习排除的方法,完全可以达到实际生产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经过仿真机模拟训练,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此外,学校还自主研制了一系列其他仿真系统用于实验教学,如“电除尘器仿真系统”、“电厂输灰仿真系统”、“烟气脱硫仿真系统”及“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系统”和“微机线路保护仿真装置”等。目前,将现代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过程,已成为华北电力大学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
  
  4.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建设
  在原有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购置数控加工中心、图形工作站、工业机器人、电工与电子综合实验系统等设备,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机械、电子、电器传动与控制等综合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学生除了可以进行金工、电工电子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可以进行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典型工业机电设备系统监测与控制等综合创新实践训练。学校利用校董事会单位捐赠设备的自行购置的一批设备,建立了校内电工实践基地。基地拥有各类电动机、变压器、断路器、配电柜等几十台(套)设备,可以开展企业常用的“机电拖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大型一次性设备”、“企业典型一次变配电系统”等40多个方案的设计与实践,以及“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等40多个系列的设计性实验。这些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可供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点菜”式选做。学生在其中不仅可以学会和引用国家及行业标准设计和绘制施工图,认识和掌握企业典型设备的操作使用及故障排除方法,还可以实际设计和制作低压变配电设备。
  为解决学生现场动手难的问题,根据专业特点,建设一批能够模拟工况条件的校内实习基地,如建筑环境校内实习基地、电厂实习基地等。建筑环境实习基地包括“机械循环热水采暖模拟系统”、“空气调节模拟试验系统”、“大型中央空调模拟试验系统”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能够模拟各种工况条件的实验与实践场所。学生首先到现场了解情况,然后在校内实习基地继续进行各种实际工况条件下的数据采集、分析与研究。现场实习与校内实习的有效结合与相互补充,解决了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练”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实习效果。
  
  二、依托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办学体制,加强与企业全面合作
  
  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不断拓展高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
  
  1.建立“校企合作、互惠双赢”机制
  为了加强大学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2003年6月,按照国家计委有关文件精神,由国家特大型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五大发电集团组成的华北电力大学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一方面,学校依托校董会办学体制,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利于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机制。学校除在办学资金方面得到了校董会强有力的支持,还在合作培养人才、创建实习基地、科技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学校科研优势,优先获得大学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转让权,共同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等。企业利用学校优良的师资和专业培训场所,加强企业的人才培养,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的需要。
  
  2.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为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创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协议,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院校学历教育,一年企业专业学习与实践。根据协议,中国广核集团每年从学校热能、自动化、仪表、建环等专业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学生,作为广核集团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