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纵横谈

作者:纪宝成 钟秉林等

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例如,北大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清华梅贻琦校长的注重师资、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不仅影响了他们做校长时的北大、清华,至今仍影响着这两所学校的办学风格,而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面对的是历史跨度差异甚大的学校,无论对“优秀”标准中的“特色鲜明”或“良好”标准中的“有特色项目”,有关“长期积淀”、“稳定性”的要求都只能是相对的。但是,优质与创新,则应当是基本要求。
  
  2.注重大学办学特色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
  大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具有全局性的深远的影响。近两个世纪里,世界的教育和科技中心实现了由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移,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走过了不断以特色求创新的历程。19世纪中叶,在英国纽曼倡导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主张学生自由地进行自我教育,为西方现代大学普遍实行的自由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纽曼反对大学开展必要的专业教育,主张把科学研究排除在大学之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种办学理念的局限性制约了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的威廉·冯·洪堡,看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使柏林大学按照“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发展而具有新的特色,这种办学特色是对经院式教育的重大突破,不仅使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中心向德国转移。在美国,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形成土地赠与运动,促使康奈尔大学面向社会,获得社会的支持并为社会服务。这种大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到了20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是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教育应当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与社会紧密联系成为办学的一大特色。继而,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创立硅谷为代表,实施学、研、产结合的模式,使学校的科研教学与社会的经济增长实现良性互动,大学加速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而正是这种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在承继自由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以特色求创新的过程,成就了西方国家加速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探索着新的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上世纪50年代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许多高校在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清华大学“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就是很有特色的创新,产生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90年代中期,发端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各高校在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方面都做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形成一系列的创新点。进入新世纪,面临民族伟大复兴和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历史任务,许多高校都在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如一批定位为研究型的大学正在加速由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清华的新生研讨课,就是很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是一种推动受教育者与名师对话、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尝试。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据专业具有明显实务性的特点而推行的“大棚车式”的教学模式,和业界高手联手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是对经院式教学的一个突破,其做法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赵存生——
  
  这几年,在大学评估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办学特色问题,我觉得这一点抓得很好。这对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文化问题。大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文化机构,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用文化培育人才,用文化服务社会,这是大学基本的职能。正因为大学有这样的职能,才能够历久而不衰,才能有几百年的大学,甚至上千年的大学,而世界上很多机构早已不存在。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将失去文化的生机,大学文化也是这样。大学的办学特色,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当然大学文化有它的共性,这种共性使大学文化从整体上区别于社会文化当中的其他亚文化。但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大学文化当中的个性。学校也有一个相互吸引的问题,相益相生,在比较过程当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有个性也才能够显示出学校的特点、优势和吸引力,产生在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当中的所谓“杂交优势”。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个性或者特色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性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之外的因素,另一个方面是学校之内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估办法以及由国家规定的有关课程设置和长期形成的教育传统等。内部因素则包括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学生、课程、设施、环境、学风、教风、校风和长期形成的办学思想、学校传统等。外部因素在形成过程中,大学可以不同程度地施加影响、发挥作用。因为不管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还是有关制度,包括大学评估的办法,大学是要参与讨论的,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之中,是可以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可以使这些法律法规更加符合大学的实际,更加有助于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而法律法规、教育制度,这些需要共同遵守的东西一旦形成,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下达之后,学校就必须执行。这些年来,我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由于学校的呼吁和要求,外部因素显得日益宽松,给大学的发展留下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受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的办学主要表现为一些共性,比如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学校都得要按规定设置。但是我觉得在这里面应该看到一点,在这些外部影响和制约因素的面前,大学还是可以同中求异的,即便是一些共性的要求,各个学校在实行起来还是可以在共性之中保持一定的个性。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样的课程,同样是一门课,各个学校可以使这门课上得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学校采取由一名教授从头讲到尾的办法,而有的学校则采取由十几位教授讲专题来共同承担的办法。这两种办法各有利弊,我们学校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很受学生欢迎。
  在内部因素之中,我感到由师生组成的办学主体最为重要。应该改变那种大学只有老师是办学主体的看法,大学应当由师生共同组成办学主体。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思想理念方面的特色、规章制度方面的特色、教学内容方法方面的特色,也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学校的环境、学术氛围、校园活动等方面的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学校文化当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的特色。由学校的办学主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形成的。在办法主体当中,有作为的校长、书记会用自己的办学理念、治学方法等,对办学特色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比如清华的梅贻琦校长、蒋南翔校长,人民大学的吴玉章校长、

[1] [2] [4] [5] [6]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