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四大回归

作者:王国炎

这样的体制和职能分工,一方面,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工作者懂理论却不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理论教学与研究脱离实际,脱离教学和研究的对象,停留在纸上谈兵、空口白话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从事的是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没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在高校专业教师队伍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归宿感;又不能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实际工作,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中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归宿感,因此这支队伍长期不稳定,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普遍下降。许多高校为了稳定这支队伍,不约而同地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改为专业院系,去办一些看似相关但实际上并不怎么相关的专业,但多年来实践的结果,却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边缘化;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却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停留在琐碎事务和扑火救急的水平上,缺乏系统、全面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由于高校专职政工干部来自不同的专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当学生专职政工干部吃的是青春饭,如果在高校一辈子做学生工作,当政工干部,提拔机会有限,待遇不高。但要转行就要趁早,因为如果做学生工作时间太长,将来转行当老师时年龄偏大、专业荒废太久,与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研究的专职教师相比,会缺乏竞争力。况且,目前高校的专职政工干部、特别是政治辅导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一时没有找到理想、专业的工作而迫于无奈而做学生工作,只是把在高校当学生专职政工干部当作考研和寻找更理想工作岗位的跳板,本来就没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打算。所以这支队伍同样存在不稳定、跳槽频繁的情况。因此,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高度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和稳定这两支队伍,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有三:一是要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相关专业,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遏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改专业院系、办其他专业的趋势,重新恢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或根据条件成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新归队,安心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水平。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有的省已经决定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专设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目前的问题是各高校要抓紧作相应的调整,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落到实处。二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当作一个整体来统一领导和管理,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际工作各行其是,机构、人员、经费及校级领导分工互不隶属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校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招生就业、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学生文化活动及贫困学生扶贫扶志等各项工作,统一领导和协调与上述工作相关的组织和机构,统一调配和使用相关组织、机构中的经费、人员和场所。三是着力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研究工作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专业型、职业型、稳定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研究工作者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同时又要根据专职学生政工干部的自身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他们成为能够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或选修课、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和能够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的研究工作者,使他们既作为高校专职学生政工干部,有提升为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机会;又作为高校教师或研究人员,有晋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职称的能力、水平和权力。
  
  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实际教学过程的回归
  
  就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实际教学过程而言,必须实现高校教师向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和职责本位的回归,从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上促使高校全体教师切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全面职责,使高校全体教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够的,单靠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现在流行一种很时髦的提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专职学生政工干部队伍。这种提法很值得商榷,实际运行的效果也很成问题。首先,现在高校在校学生规模很大,离开了高校教师这个主体力量,即使是按1:200比例配备的学生专职干部队伍(有的学校还根本达不到这个比例),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自身素质上都不可能担当得起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离开了学校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和教师这一主体力量,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德育的优先地位和完成育人这一中心任务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一提法和实际操作所产生的消极效臬是;客观上免除了教师传道、解惑的育人天职,导致了高校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重专业教学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修养和行为养成。在高校,教师是最有权威的,也是最值得学生信赖、最能对学生产生全面、直接影响的群体。教师及其教学活动、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行修养、行为养成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取得直接而全面的效果。学生在学校必须坚持以学为主,但学生学习目标是否正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内容是否合理、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以及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书与育人,不容割裂,传道、授业、解惑,缺一不可。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教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教学生如何做人,那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悲哀。
  要实现教师向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和职责本位的回归,一是必须改革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广大教师及学校管理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相结合的队伍和新体制,让他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二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和师德师风教育,鼓励教师自觉主动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向教师专业教学活动延伸和渗透的办法和途径。
  中央16号文件和“05方案”已经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制定了行动纲领,提供了政策保障。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中央文件和方案的精神实质,从深层次上转变观念、从全局高度改革现行体制和机制,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就一定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不辜负中央的要求、社会的期待、国家和民族的厚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