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四大回归
作者:王国炎
当前,除了要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用和条件保障上执行“05方案”规定的各项要求外,更加关键、更加长远、也更加深层次需要解决的是:必须在观念更新和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实现四大回归,将“05方案”的特点和精神实质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及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央16号文件和“05方案”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回归
就教学指导思想而言,必须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向国民教育本位的回归,实施“三士”教育,科学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层次。
普通高等学校既不是党校,也不是行政干部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同于党员教育,也不同于干部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应不切实际地盲目拔高,必须科学把握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上的科学定位。我们既不能不切实际地幻想通过短短三到五年的大学教育,就把所有的大学生都培养成共产主义战士,但也不能允许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降格为普通公民,更不能允许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沦落成社会垃圾、民族败类。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错位,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错位,实际效果也必然是南辕北辙。
我认为,普通高等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回归国民教育本位,全面实施“三士”教育。我所说的“三士”教育,不是指普通本科院校实施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而是指应该将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培养思想健康、品德优良、遵纪守法、身心和谐、忠诚国家和事业,拥护党和社会主义并能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较大贡献的素质全面的优秀公民,即“绅士”。第二层次,是在满足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共同价值认同的,具有社会良知、关心人类未来和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成为社会中坚和国家、民族脊梁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即“国士”。第三层次,是在满足第一、第二层次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无私奉献、奋斗终生的共产主义战士。
二、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回归
就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言,必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本位的回归,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育现代大教学观,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好。我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过度甚至滥用政治权威和行政手段,不能泛政治化,更不能简单化为政治教条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不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游离于学校教学工作之外,更不能允许学校教学工作游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外。不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格格不入,更不能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不相关联。全面素质教育,就其本质上讲,就是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就是要实现学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德育的优先地位与学生的以学为主、学校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的完美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就是要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育现代大教学观。
按照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在把中央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节庆仪典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入团入党教育和学生党团员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新创业就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等统一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延伸、贯穿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去;要努力做到六个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与大量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教育选修课相结合;相对稳定、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教学与开放、动态的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开展的正面、集中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教学所发挥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成绩与大学生行为养成、品德操行实际表现考核成绩相结合。 按照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培育现代大教学观,就必须克服片面强调和过分重视实用性、专业性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的错误教育理念,克服口头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德育优先,而实际上却只把智育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只把智育作为学生以学为主中所学的中心内容,却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德育边缘化、游离于学校教学中心工作之外的不正常现象,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及学校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以德育优先;真正落实知识、技能、素质并重;真正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高。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应努力做到五个优先:在教育思想观念更新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调整时,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优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订时,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时,确保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和总课程体系中去;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分配、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安排时,优先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条件保障;在教师职称职务晋升考核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时,优先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学校的德育实效;在招生、就业和奖学、助学工作中,优先招收、推荐、奖励、扶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回归
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必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教师本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向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本位的回归,建设一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三位一体”的专业化、职业化、稳定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队伍与高校学生专职政工干部队伍各司一职,各管一方,而且互不隶属。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