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古代文学与通识教育笔谈四篇

作者:佚名




  第二层意思则易被忽视。我们为何要强调繁体字的阅读训练呢?因为古典文学专业教学和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即其原始文献载体为繁体字。众所周知,自古以来迄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刊印出版的一切书籍都是繁体竖排。繁体字不仅是一种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文明成果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通向民族的精神家园的桥梁。古典文学研究者应当守护这座桥梁,至少高层次学术人才能自由地穿越于这桥梁的两端。
  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古籍出版社不断推出简体横排的书籍,这虽可获一时的经济效益,但进一步割断了读者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事实上,当今不少高层次的硕、博士生对繁体字已相当陌生。如我校招博士生,比较文学上线的学生过多,于是将个别上线的学生调配到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当即表示放弃,理由是他是搞比较文学的,读不懂繁体竖排的书。如此漠视原始文献的学生,并非只有比较文学界才有,我们在面试古代文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时,也常遇到这种情况。
  正是出于文化传承的考虑,我们始终坚持编写以繁体字为载体的教材、刊物和丛书。比如我们的一部教材《中国文学》,三个刊物《新国学》、《俗文化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以及三套丛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汉语史研究丛书》、《俗文化研究丛书》全部采用繁体字排版。
  再谈谈“古典模拟”的问题。我认为古典文学应该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性质有所区别,不宜强调其学科建设的作用,而应该强调它在文化建设、精神守护方面的意义。这门学科应培养富有人文关怀、情趣高尚、学养深厚、文笔优美的学者,而不是为了出产语言少味、面目可憎、擅长炮制论文八股的专家。清人姚鼐论学问之事有三端,日义理、考证、文章(《述庵文钞序》)。就当今的中文学科的教学设置来看,文艺学要研究的是义理之学,文献学要解决的是考证之学,而古典文学要培养的是文章之学。
  怎样培养文章之学?最好的办法就是背诵和模拟练习。背诵是为了从感性上掌握古典文学的语言之美,模拟则是从艺术形式上培养古典文学各种文体的写作技能。古典文学作品是古人存在的家园,要真正体会古人的存在方式,需要一种知识的考古,即还原古人创作过程的原生态。倘若自己积累一些古代诗词文赋的写作经验,将会对古典文学的创作过程,诸如如何选择意象、词汇,安排对仗、声律、句法、章法等,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进一步而言,古典文学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流传有赖于精于诗词文赋的专业学者,而经典模拟正是培养这种专业学者的有效途径。
  为此,我们有意识在教学中引进古典诗词写作的内容。我们建立了个人博客,与学生的博客链接,经常发表作品,讨论与之相关的古典诗词的写作问题。我们在本科生的课堂练习中搞过诗词写作的测验,也曾经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因地制宜地搞过一些诗词唱酬活动,如望江楼分韵赋诗,老君山次韵唱和,荷雨轩联句等等。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语感,将古典名篇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从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即能以优美雅致的文笔撰写各类文章,包括应用文、学术文以及美文等。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诗词古文的写作中,体会古人“以文会友”的写作生态,体会并掌握各文体在美学上的“有意味的形式”,在研读古人作品时能找到艺术感觉。
  从实际效果来看,善于写作古典诗词的学生,其研究古典文学的热情以及研究能力往往超过其他学生,这不仅因为他具有楔入古典文学原生态的体会,而且对古人的创作甘苦有同情的理解,能较好地判断艺术形式是否完美,文学技巧是否新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扬忠:提倡“打通”
  
  我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者兼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之余也培养古典文学博士生。几年前我就在我们单位的一次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提出,文学研究所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民间、文论等各学科之间应该实现“打通”,在古典文学内部也要实现各个小的分支学科之间的“打通”。对我的主张,我们单位赞同者不少,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持不同看法的先生质疑说:古典文学研究就是古典文学研究,打通了会变成什么样子?打通了古典文学这个学科还存在吗?我想,反对我的提法的先生并没有真正领会“打通”的含义。打通并不是泯灭学科界限和取消专业分工,而主要是强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尽可能宽广的理论视野和尽可能渊博的知识储备。今天我旧话重提,呼吁我们文学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要实现两个打通:一是在文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打通,二是在人文科学的大范围内打通。这个打通,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误解的那样,好像是在提倡不务正业,不干本行,搞古代文学的改去搞现当代文学,搞文学的改去搞哲学或史学(其实如果有高才博学者跨行或改行成功了,更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而是如上所说,要通过“打通”,获得从事本专业所需的“通识”(合理的、广博的知识结构)和“通观”(观照文学和人文科学全局的理论眼光)。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和教书育人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在人文科学队伍中,“打通”对于我们这些“古”字号的人尤为迫切和必要,因为我们长时间以来基本上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自守“一亩三分地”,不但与“界外”、与当今社会现实甚少联系,甚至与相邻学科、与学科内部的分支学科之间也交流不多。这种状况难道不应该尽快改变吗?
  现在我就来专门谈一谈,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怎样实现“打通”。我认为,我们这个学科的“打通”,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打通。研究文学史必须有理论的指导,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可是普遍地看,我们的古代文学界与现当代文学界、外国文学界相比起来,理论意识比较薄弱,理论修养比较差,急需加强理论学习。关于这个问题,1997年我曾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过一篇题目叫《研究者要重视理论》的文章。我那篇文章曾得到同行们的积极回应,大家可以参看。
  二、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打通。为什么必须打通,此中道理也是人人都懂的。问题在于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打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外国哲学家曾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这个说法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如钱锺书先生所指出的:“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谈打通,主要就是指,搞古代文学的人应该时时关心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特别是要关心当代文学创作(包括曾经被鄙视、被排斥的旧体诗词创作)的动态和趋向。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为当代文学创作乃至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我们应该提供的东西。
  三、在古代文学学科内各个小的分支学科之间实行打通。例如,按时段而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辽金元文学、明清文学之间实行打通;以文体而论,诗歌研究与散文、辞赋研究,诗学与词学,小说学与戏曲学等等之间实行打通。走出自己小

[1]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