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古代文学与通识教育笔谈四篇

作者:佚名

专业的一亩三分地,首先实现古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领域内的打通,会使我们受益不少。这里仅举我本人的工作为例。近30年来,我主要是搞词学,但也在古代诗歌、散文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这缘于我较早地按照我的老师吴世昌先生的指点,努力实现了“打通”。吴先生一生杂治文史,在古文字学、修辞学、考古学、园林文化、饮食文化、《红楼梦》研究、唐宋诗词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本人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打通”的榜样。28年前我考取他的研究生,入学之初,当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词学作为主攻方向时,他除了表示赞同外,还告诉我说:你搞词学,必须兼治诗学,因为词在诗歌史上是一种由传统的诗歌派生出来的新诗体,诗是词的“娘家”,词学最初是诗学的一个分支,后来才独立门户,因此你要是不懂诗学,这个词学是搞不好的。我听从了吴先生的教导,走上了主攻词学、同时兼治诗词以期将来打通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道路。这样做了20多年,不但使我的词学研究成果显得厚重,而且也使我旁涉古代文学的其他领域,有了不少收获。
  四、搞诗词研究的人,最好能将研究与创作打通。在传统的国学中,无论诗学还是词学,都是理论研究与批评和实际的创作结合在一起的。只是在学术现代化之后,两者才分了家。我们现在来提倡将两者重新结合,并不是要强求所有的从业者都会搞创作,而是考虑到,研究者如果自己会搞一点创作的话,这对我们的专业将能增加工具作用和认识作用,它会使我们直接取得创作经验(其实古代的诗论词论说到底无非是当时的诗词创作经验的理论升华和总结),对于研究对象获得感性的、具体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对诗史、词史进行真实可感的描述和切实可靠的理论总结。我们文学所老一辈的古典文学专家俞平伯、钱锺书、吴世昌等先生,都是兼善理论研究和诗词创作的大作家,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与诗词集子俱在,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打通”,其实还有许多话需要说。这里仅引钱锺书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人文学科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由于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峻局限,我们为方便起见,只能把研究领域圈得越来越窄,把专门学科分得愈来愈细。此外没有办法。所以,成为一门学问的专家,虽在主观上是得意的事,而在客观上是不得已的事。”钱先生不但打通古今,而且还打通中西,在当代,能达到他这样的治学境界的学人真是凤毛麟角。对于钱先生这样的通才、大才,我们这些后辈学人“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愿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集集体之力,在“打通”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南开大学文学院宁稼雨: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要培养精英素质
  
  研究生教学,尤其是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教学,应当立足本专业,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研究能力,这似乎是天经地义和勿庸置疑的。如果把这种专业教学和“通识教育”及“素质培养”联系在一起,似乎会显得有些牵强。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生培养和教学经历,却使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一认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是1978年上大学,1982年毕业考上研究生。那个时候人们的想法很简单,读了研究生,将来就要吃这碗饭,终生以这个专业为职业。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学术骨干多为我们这一代研究生毕业留校,也许和这个想法在我们那一代研究生当中根深蒂固有关。从1993年起我指导研究生开始,在很长时间内也是按照这个观念和思路来指导学生和进行教学工作的。然而社会的变化和研究生毕业后出路的现实,使我近年来不得不对以往的观念产生了动摇和怀疑。十多年来,我指导毕业的研究生已经20多名,然而真正从事与古代文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却不足1/3。正是类似情况的非常普遍,导致了目前研究生教学工作中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很多学生觉得反正我将来不会以此为业,所以不必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于是,不从事专业研究成了他们放松学习和得过且过的正当理由。受此影响,有些教师(包括我自己)也生怕难为学生而对这些学生表示了“理解”、“宽容”和“大度”。于是,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我们的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下滑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那么,研究生教学,尤其是对于将来有可能不从事专业研究或教学的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还要不要坚持专业教学的必要环节和既定标准?在经过几年的彷徨和摸索之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认识,写出来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我认为,研究生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培养高层次人才职能的一个主要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表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素质方面。这种素质主要应该包括:对某一新鲜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意识;对这一求知和征服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着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对实现这一过程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
  我想,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所必须的,同时也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精英人士所必须的。换言之,有了这种素质,不仅能做好专业研究工作,而且也可以胜任专业以外的其他任何工作。而这一素质的培养,既不能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另起炉灶,也不能等到毕业之后到社会上再开始进行。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学工作能够贯彻渗透培养这种素质的初衷,那么受此教泽的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培养训练,而是从中掌握了将来步入社会的做事情的素质和能力。宋代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认为,任何个别中都包含着一般。“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万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如果把天下事情的大道理理解为朱熹所说的“太极”的话,那么从研究生专业教学中掌握其道理和方法,也就等于掌握了天下的大道理。
  有了这种意识,我想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也就完全可以去掉那种担心难为学生的思想顾虑,认认真真地用专业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认真做好一件事情的精英素质。这样一来,专业教学的一丝不苟不再是对学生的难为和苛求,而是能够对其将来步入社会的成功具有决定作用的先期投入和充分准备。在具体操作上,我根据这种素质包括的几方面内容采用了以下几个办法。
  首先,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我在观念上反复向研究生强调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性质差别。经常提示他们: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被认定为知识的知识,而后者则要在广泛接受既定知识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创造尚未被认定的知识。也就是说,它是否能够成为知识,要通过你的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来确定。从而激发和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意识到这种求知欲征服欲其实也就是以后社会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次,课程内容上注意传授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生来说,能够熟练地查找和使用各种古代文献和相关工具书是能够独立进行科研的重要前提。但因为繁琐枯燥,所以也是很多不打算从事专业工作的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最为头疼和最想躲避的知识技能领域。对此,我反复向研究生说明,这项工作好比将来做任何事情的调查情况,掌握材料的阶段。没有对材料的充分掌握和认真辨析,就没有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为此,我在研究生专业课和论文写作阶段,都十分注重古典文献学方面的要求和训练。有时甚至不给学生直接开列书目,而是让其通过目录学等手段,自己亲手去摸索某一领域的书目情况。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理解和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
  这样一个艰苦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的过程。
  第三,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工作,不但有随时失败的可能,而且研究工作的完成和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或坎坷。有些观点的确立,可能在自己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又被自己推翻;有时连续几天翻阅资料,竟然一无所获。学术研究过程的这种艰难和挫折应该是世界上任何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作为指导教师,经常提醒这种艰难的必然,鼓励学生战胜这些艰难的恒心,不仅是专业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其成为社会精英人士的必要方法。
  从实践效果上来看,由于把眼前的艰苦学习和未来远大的理想抱负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或消除了研究生由于不打算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很多研究生愿意把眼前的专业课学习作为未来做一番大事业的演习和前奏,因而无论是苦是乐,都会觉得不是浪费时间精力,而是一种成就大事业的先期投入。当然,这种想法和做法还有许多不够完善和局限之处,企盼学友专家指正。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