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社会工作问题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 微
习管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投入理解”,对他人可以“增进了解相互接纳”,对问题能及时“调整目标与方法”。
4.“介入服务”与“服务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
“介入服务”是通过行动提高服务技巧,在服务中提高反思能力的一种的教学方法。有两个基本的社会服务领域:专业化服务、志愿者服务。
专业化服务,就是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服务。“价值观”、“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是衡量专业服务的三个必备条件,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由于专业服务要求高,学生容易产生压力感,压力和焦虑程度较高感觉为:当接受任务时不知所措,未搞清楚作为一名社工的角色及责任,在处理问题时缺乏办法,对服务缺乏动力,来自自身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当任务持续时间长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当被分派到一个非自愿的工作环境时认为自己与工作环境不适合,对于这种自我导向的服务模式感到困难。面对学生出现的压力状况,老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疏导:一是掌握一定的服务时间,过量的服务时间并不利于学生;二是与服务机构进行沟通,搭建机构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学生十分关注机构能否为服务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否则他们会感到有压力;三是老师的情感支持,学生说“当来到陌生环境时,自己又是新人,单打独斗的,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便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四是给予一定技术支持,帮助学生学习“掌控感”,老师若能就学生的个人技能作出准确评估,学生则可以更多明白专业工作的复杂性。
志愿者服务,不作为必须设置的教学环节,但可以作为补充教学环节而存在,由于学生是自觉参加,能力成长将更快。
无论哪种服务,都需要尝试用各种方法介入工作,调整观察问题的角度,审视自己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是否合适,通过“尝试、调整、审视”等过程,提高具体的服务能力,也能增强对问题自觉反省的批判性反思能力。但是学生的实践不能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老师是教育者,要提供专业化服务知识与方法;老师是行政者,要沟通学生与机构之间的联系,当学生在服务中出现问题,要帮助学生反思,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是支持者,始终保持积极的期望,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激发内在潜能有重要意义;老师是评估者,要给予技术评估,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从中学习到一些技巧。
二、社会工作问题式教学方法与专业能力的实验研究
采用和未采用“问题式学习”方法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分别为37位二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组;37位三年级学生作为对照组,通过一个学期的对照研究。调查过程对照,是对样本组和实验组在同一主题调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差异进行对照。调查主题:“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调查”。
从结果看,实验组学生在调查设计、小组组织原则、调查对象、调查方法、成果内容五个方面,分析问题更全面,注重从多层次、整体角度把握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和反思能力更强。
能力项目自我评估对照,是对对照组和实验组专业能力自我评估的对照。琼斯(Jones,1992)在“学习成果分析”量表,提出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变化的学习变量包括:情景、任务、评价、教学模式、学习环境、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受琼斯思想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两个变量设计能力评估量表:“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具体的设计为:将社会工作四项专业能力分解为12个能力子项,每一个能力子项由问题假设(问题)和接纳态度(价值观)两部分表示(表2,以“尊重接纳不同个体能力”为例),让学生限选一项。价值观是导致能力的必然条件,通过价值观差异来判断学生专业能力差异。
根据表2分析:1~3个问题项属于专业和半专业价值观,采用“问题式学习”方法学生,60%选择该项,比未采用“问题式学习”方法的学生高10个百分点;第4个问题反映在接纳案主时带着明显的自我价值判断,为非社会工作价值观,未采用“问题式学习”方法的学生25%选择该项,比采用“问题式学习”方法的学生高10个百分点。这说明基于问题的教学采用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注重计划、行动、分享、反思、修正等渐进式解决问题过程的环节,这些教学方法对学生专业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
以上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分析二个纬度,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命题: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与专业能力之间是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尽管学习专业时间比大学三年级学生短,但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专业能力更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