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社会工作问题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 微




  一、社会工作问题式教学与专业能力关系的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出一批具备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政策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介入与沟通能力的工作者,“做中学”是提高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即“基于问题协同发展学习模式”(PBL-CD:problem based learning as codevelepment)提倡的理解与计划、行动与分享、反思、重新思考与修正,在渐进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专业能力(Beau FlyJones,2004)。
  根据解决问题过程必须具备的能力,本文设置了四种专业能力:确定人的问题的能力、把握问题原因能力、管理问题能力、服务及批判性反思能力,四种能力包含了解决问题过程必须具备的能力特征:确定问题、把握原因、解决问题、反思并发展。本文认为,社会工作四种问题式教学方法与四种专业能力具有很高的匹配性。
  1.“创设问题环境”与“确定人的问题能力”
  “创设问题环境”,是启发学生对人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细化为相互关联的三个教学环节:
  设置问题,始终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问题来源于三个方面:“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引申出来的问题,现实中的问题”。遵照学生认知特点,可以分几步走: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思考;运用反问技术引申问题;将问题与现实进行联系,以此提出问题、探讨原因、联系实际,步步紧扣,逐步提高。“设置问题”需要把握问题的真实性特征和价值性特征:问题必须是在现实中发生的,符合学生经验水平的,学生经过探索能够解答的,其目的是通过了解现实,了解人的需求,使学生增强理解人的能力;看问题“要以人个别特质为依据;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满足个体需要为目”,使学生在理解问题过程中增强社会工作价值观。
  师生平等探讨,实施这一教学环节,需要把握一种观念、一种形式、一种技巧。一种观念指的是教师不能作为问题的预知者、知识的引导者、结果的告知者出现,只能平等参与讨论;一种形式是采用“案例教学”形式;一种技巧就是对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即使意见偏激,也尽可能肯定其合理成分,这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也有助于学习从“对方的角度批判和扩展自己的意义脉络”(朱志强,2000),这不仅在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更在传输理解人的价值观。
  感受实际问题,就是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自我询问“助人、关注、个别对待、尊重、平等、奉献、责任”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介入、参与、动员、策划、组织、接触”等专业方法;“提升受助者的内在潜能”等专业能力,要求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自我询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并反思所作所为是否真正满足了对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和建构,通过记录和自我询问主动建构起来的知识,将会促进专业知识和专业价值观内化。
  三个教学环节,根据“确定人的问题”的能力分解而设计。当我们需要确定人的问题时,要了解他的需要,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问题的实质,还要进行反思,通过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了解人、感受人、反思人”,直至“确定人的问题”的能力。
  2.“进行专业调查”与“把握问题原因能力”
  “专业调查”是在渐进的行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把握原因、增进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着重训练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原因”的能力。由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文献调查,根据教学要求,通过文献检索撰写分析报告。文献调查扩展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学习运用文献了解问题的多文化背景,成文的过程还需要“整理资料,整合信息,专题报告”等,训练描述问题、展示问题现象、多方面分析问题等能力。
  结合课程内容实施调查,也就是在老师带领下完成“制定纲要——规划步骤——调查分析——总结报告”的命题调查过程。命题调查有助于向老师学习,有助于快速地培养系统分析能力。老师的角色很重要,老师的要求明确,学生就能跟随着采取行动。
  根据实际部门委托的项目调查。完成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需要学生了解实际情况,需要进行沟通联络,还需要对调查内容进行不断修改以适合需要,这极大地培养了社会活动、链接整合资源、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等多项能力,这些在课堂教育中很难获得。
  三个教学环节针对三项能力:了解并展示问题、系统分析、动态把握问题,三个能力项是把握问题原因的能力基础。调查项目、学生行动、老师指导三者对能力训练都很重要。调查项目是训练材料,没有材料,能力训练成纸上谈兵;学生行动就是将训练材料转化为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能从中发现问题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也才能将训练转化为能力;老师对材料进行系统分解,达到整体、系统、动态把握问题原因的能力目标。三者结合的关键是老师具有实务知识,能获得项目,能将知识发展为行动,并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
  3.“开展小组合作”与“管理问题能力”
  “小组合作”,是运用“合作学习”原理,提高管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管理问题能力具体分解为“增进了解相互接纳的能力”,“感受他人的能力”,“调整解决问题的目标与方法的能力”,通过“圆桌会议讨论”和“角色扮演”两种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使管理问题能力获得整体性提高。
  圆桌会议讨论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进成员间的沟通、了解,达成共识,对于训练增进了解、接纳他人能力有促进作用。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相互依赖、群体动力、符号互动等理论认为:学习者之间广泛互动,通过建立起对自己有意义的情景来学习,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由此,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情景学习等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各学科产生重要影响。该教学方法的策略:重复讨论提纲,将发表的意见公布在白板上,提供参考意见但不给予答案,重申讨论的重点,不偏袒任何一方尽量肯定其合理成分,提出意见后允许适当沉默,等等。这些策略有助学生获得以下感悟:成员之间并不是竞争者,不以打败对方为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合作的过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更要倾听并接纳他人的意见。这些感悟是“发展自我、接纳他人、增进了解”能力很重要的方面。
  角色扮演是通过身临其境感悟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对人“投入理解”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扮演成“问题人”和“评论人”,老师不断重复两种人的叙述,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者”对问题叙述,和“评论者”对问题的评论是否一致,最后总结:存在于问题中的人对问题的理解,与评论者对问题的评价往往不一样,必须感受“问题者”对问题的理解,他的内心感受才真正接近问题的本质。马克思·韦伯将这种对人“感同身受”的文化价值行为称之为“投入理解”,这是学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