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整体推进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赵建华




  新广州大学是2000年由四所广州市属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地方高校,合校之初,办学资源分散,随之而来的是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新办本科专业数量急剧增加,实验教学所需的设备、场所、资金、师资等欠账太多。在合校基础工作完成后,实验教学改革提上了学校的议事日程,自2004年以来,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的要求,以整体搬迁广州大学城新校园和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整合重组实验教学资源,认真研究制订了广州大学实验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请校内外资深的专家教授给予指导,同时对实验课程改革方案执行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阻力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对策。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努力探索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基础实验课程平台的搭建和课程内涵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使全校的实验课程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全面构建实验课程体系
  
  为了指导学院开展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明确了体系构建的三原则:(1)适应性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对独立的地位,适度引入反映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现代科研成果;(2)整体优化原则。遵循实验技术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打破原有课程界限,重新整合实验课程内容,正确地处理好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实验内容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课程;(3)可行性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与实施的可行性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的实验课程新体系。学校出台了《广州大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召开了实验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学校要求各理工科专业和部分文科专业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组织力量研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实验教学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将原来的实验课程内容合并、精选、补充使其融为“一体”,按知识层面分基础型实验一提高型实验一创新型实验三个“阶段”的实验课程群,每一门实验课程又含有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等多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将实验课程新体系的要求与原有的实验课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删除过时的、重复的实验内容,保留传统经典的实验项目,增加必要的、先进的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提出本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
  各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初步设计完成后,在学院一级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在全校进行一次反馈,主要是针对基础实验平台课程和跨学院开设的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协商,将协商的结果反馈给各专业,各专业再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然后请校外专家对其进行指导和论证,通过专家论证的实验课程方可纳入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全校11个学院32个专业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分阶段”实验课程体系并纳入2006年人才培养计划,与2003年教学计划相比,实验课程数由554门整合成286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由2003年9门增加到197门。
  
  二、搭建全校基础实验课程平台
  
  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都包含一定量的基础实验课程,这些课程的安排和相关实验室的条件以及实验教师数量与素质等问题不是一个专业能解决得了的,其实现涉及全校的事情。基础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设计过程由各开课单位主持,相关学院的教师配合,抽取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相关的基础实验课程,将其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界定、整合、取舍和拓宽,改变原基础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的状态,根据课程类别的情况,设计出跨同类课程的统一的实验课程。围绕着实验课程平台必须遵循基础性、受益面广的原则,全校建构4个基础实验课程平台,具体内容如下:
  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平台。将我校工科类的大学物理实验和理科类的普通物理实验的内容体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同时将原来基本上按大学物理理论课程内容顺序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为按模块化重新组合,面向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教学对象分类分层教学,循序渐进,逐步升级,逐渐开放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课程有三种形式:“大学物理实验”A、B、C,其学时分别为108、54、36;每个类别课程的实验项目又分必做和选做,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验要求。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平台由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负责建设。
  2.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平台。按化学学科大类设置的学科基础实验课,主要由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并融入适量的“物理化学实验”的内容结合而成。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容上按基本操作、元素性质、定量分析、合成技术、理化测试、综合实验及半开放性的文献实验的次序进行。即遵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教学训练。该平台课程有五种形式:“基础化学实验”A、B、C、D,其学时分别为108、54、36、18,另有面向土木类专业的普通化学实验6学时安排在相应的理论课中。该平台由化学与化工学院负责建设。
  3.电子信息类实验课程平台。按电子信息学科大类设置的学科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不同层次要求的多个专业的多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能力,在反映和吸收当代电子技术的先进设计思想和新技术的基础上,精选那些带有共性和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该平台共有11门课程,其中“电子技术实验”是由原来依附在“模拟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电子线路”、“模拟与数字电路”等课程中的实验内容整合而成,为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开出了六种形式,由学校实验中心负责组织论证和建设。
  4.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实验课程平台。针对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VB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组网技术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多媒体技术原理与应用”等10门课程。该平台多以“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训练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完成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该平台由学校实验中心负责组织论证和建设。
  
  三、着力加强实验课程内容建设
  
  在实验课程体系和基础实验平台课程构建完成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模式,围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三个“协调发展”——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协调发展,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协调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