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基于组织文化特征的我国大学制度变革的模式选择

作者:董漫雪

选择
  尽管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其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已变得日趋复杂,但大学以“高深知识”为操作材料的学术性主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大学的知识品性决定了大学组织所特有的制度特征。但实际上现代大学越来越处于外部干预和内部行政权力的控制之下,并导致学术功能发挥受阻。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作用的强调以及大学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使政府干预和控制大学办学活动不断加强。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逐步为大学松绑,大学组织的主体地位开始凸显,大学自主制度创新的机制开始形成。但由于计划体制的“惯性”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单位制度依然是制约我国大学发展的症结所在,科层制在大学组织管理中表现出正功能的同时,在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以及学术人员的个体活动领域,也存在着自身负功能的窘境。比如,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畸形现象:既存在学术权力不彰、行政权力泛化现象,又缺乏西方大学行政管理的高效率。中国大学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理应是与实现大学的核心任务、彰显学术权力联系在一起,理应坚持“以学术为本”、“以教师为本”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大学制度改革必须体现大学组织本来应有的学术特性和文化精神,并以大学的核心活动和任务为中心,调整利益格局和权力分配,改革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只有当教育不受政党、政府和教育事件的短期政治利益影响时,高等教育才能有效地运转。科研和教育的成功需要连贯性,有关学校的领导权、课程或者研究项目的资金等的学术决策只能按照学术的规律来进行。排除政治利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有助于精英决策,这是有效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标志。”[10]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大学制度呈现出与欧洲国家截然不同的学术价值体系。“政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政治与教育的高度统一、教育的政治功能受到高度重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同欧洲大学那种有一定广泛基础的自治权相比,中国的传统学术模式则是封建帝国的士大夫学术垄断为主流文化特征。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表明这种冲突的存在。直至今天,我们的大学制度建设还踯躅于政府放权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之后的学术自治的理想之中。为此,我们有必要呼吁我们的大学要处理好与政府及社会的关系,弘扬大学的学术理念。
  
  参考文献:
  [1]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0~67.
  [2]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1.
  [3][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9]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7][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8][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7.
  [9][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06.
  [10]蒋凯主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学出版,2001:43.
  
  [责任编辑:陈立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