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广播电视大学当代文学教材建设刍议

作者:钱旭初

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然后是非全日制的成人教育的中文、新闻、部分文秘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不同的教学对象,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具体要求和方法。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全日制高校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的主要路径与目标基本明确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层面上。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不是普通高校的研究性学习,而是侧重于知识和素养熏陶的学习,特别是电大学生以普通专科或专升本开放教育成人学生为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论上应该将文学的接受和文学人文精神的弘扬与追寻结合起来。因此所谓“应用性”的专业整体目标要求和以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性质之间似乎又存在了矛盾。文学史(包括其他的文学史)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不是简单的“技能”和“操作”水平的培训,所以,作为非研究性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显然应该是落脚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阐释上,这一点普通高校也已经开始重视,但广播电视大学尤其应该得到强化。然而广播电视大学的当代文学教材对作品的阅读要求显然不够。上述的基本教材,尽管也有作品的阐释和分析,但一般来说还是落脚在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的图解,基本立场还是在史和现象、思潮、流派上。虽然作为当代文学课程对于文学史和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的讲述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对于阅读量较少的电大专科学生和成人本科学生而言侧重点应该归位到作品的感悟和审美欣赏上,这恰恰是电大当代文学教材的弱点,也是一味强调与普通高校学术同步而带来的负面作用。
  
  三、当代文学教材分析(二)
  
  从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至今,从现代远程教育的第一代文字印刷媒体,到第二代的广播电视媒体,而到第三代的网络媒体阶段,媒体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相关的广播录音资料、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影像资料开始充实,中央电大一直在计划中的录像教材也完成了筹划和样片的拍摄。
  现代媒体教材的重视与建设,是广播电视大学相比其他普通高校的优势与特长。这中间以文字教材作为主体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化,同时也开始逐步辅助广播录音、电视讲解、网络辅导。这个理念是所谓的“学习包”理念。也就是说,广播电视大学在课程建设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注重通过系列的学习资源服务来提供学生学习的便利,因此,各类学习辅导资源的建设也就随之配套供应。但从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实施的角度看,技术资源的重点并不突出,首先他还是停留在文字教材阶段,即便是“学习包”,但“包”里面的品种也十分单一,技术手段十分贫乏,曾经有些省市电大还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把录音资源加以记录,整理出版,这既囿于当时学习环境的整体技术含量太低,在开始阶段的以小人书、连环画来满足名著阅读的时代,这不失为一种较实用与无奈的方式,但在这之后,对于“学习包”的整体设计也始终只是停留在文字资源上,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原有的课程设计一体化方案中计划在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后,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和教学评估,再尝试进行“录音教材”、“CAI课件”以及“VCD教学光盘”等媒体的开发,但始终没有实现,完整的当代文学学习课件至今没有制作完成,更重要的是资源建设者的教材建设理念依旧是十分传统的,始终还是来自于普通高校教材编写的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在主教材之外,配备指导书和作品选讲,大大帮助了他们的学习,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效率。但这种编写方式虽然有“集合教材”的互补性优势,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只是满足于考试过关的学生而言,就有将指导书来替代主教材的倾向,组合性优势无法显示,因此目前还停留在“拼盘”状态,尽管组合,但有机性不强,尤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不够,并没有在模式上带来根本的变化。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大学在教材建设上的理念是跛腿的,对文字教材的过于看中,对影像教材作“填空”理解,使得后者就往往成为可有可无,或者只是点缀着远程教育的花篮,这样就使得远程教育到目前为止在资源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代的文字函授阶段,要真正进入到第二、第三阶段,就目前的教材建设理念讲,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四、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的理念
  
  所谓的理念,基于上述的两种倾向而言,一是对于媒体教材建设的加大,这自然是需要更多的财政投资和人员力量,但即便是从文字教材的编写来看,同样也需要一个根本性的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中,教材(学习资源)将成为新的核心。学习者、教育者、学习环境三个要素都将是围绕着“教材(学习资源)”为中心展开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导学作用,因而形成了“学/导模式”。然而当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最直接简便的学习路径就是将“教材(学习资源)”建设成为新型学习的基础平台。因此,教材是教师的导学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物化主体和重要的学习路径。作为远距离教学的核心因素,教材的意义在于它已经代替了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教师从过去的单一性面授传输转化为导修,从全方位详尽介绍转移到重点难点剖析之后,教材的重要性在不断凸现过程中要求以新的面貌和编写方式出现。
  延续普通高校的教材(或新编,或模式)的广播电视大学当代文学教材,在编写体例的规划时,依然是以编写者或教师作为中心的,注意力并没有转移到学生的特殊性以及学习的特殊方式上,忽略了学生在开放教育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材编写的观念没有随着学习模式的变化而变化,编写观念没有突破。
  应该说,理想的远程(开放)教育教材。它兼有教学内容和学习指导、学习活动以及其他行政安排资料,有学生学科指南、学习活动、训练内容等学习元素的安排;有指导学习的补充材料……它至少在深入浅出地阐述理念,将理论、参考文献、启发过程、结果评估(完成作业)、甚至口语化的人文色彩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提供反复的学习、思考空间和鲜明的互动性质等方面切合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需求。
  在远程开放环境下进行教材建设必须将主体的自主性真正交给学习者。因而,人文色彩的注入,使教材不再是以所谓的学术性而取代它的亲和力,尽量采用通俗、口语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使他们在仿佛阅读家信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如香港公开大学的《开放及遥距教育:理论与模式》教材在第一单元绪言第一句话就是“欢迎你修读这个学科”。简单的一句话,给了学习者温暖的感觉,于是学习不再是与冷冰冰的文字打交道,而是在与朋友笔谈了。轻松与简洁,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将深奥的理论化解成若干个小的问题,在宏观的体系中逐个讲述,也避免了理论、概念的过于密集而导致学生阅读的艰涩与厌烦。
  这种人文色彩,同时还表现在文字教材的对话性、互动性上。开放教育的学习,是师生分离状态下的学习,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