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广播电视大学当代文学教材建设刍议

作者:钱旭初

学生在教师“不在场”状态下的学习,教材要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设计时应努力建构一种虚拟的对话机制,使教材自主地带有教师的情景性的教师功用,从而让学生在教材阅读时进入一种情境,学生面对的应该不仅仅是单纯的一本书,而是一个有生命的信息源,它应该引导、激发学生去思考。于是设计出相关的互动机制(教材——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互)是重要而且必须的。互动的关键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不断发出信息,也要注意随时反馈信息,设计教材的各个段落时,要引导学生在一个问题出现之后,立刻激发反馈,并加入形成性思考和问题的总结、分析与反思,表面上看似乎思考的空间缩小了,但实际上是将一般教材中最后留下的“思考题”的空间分解到每个子单元里,实际空间增大了。
  在操作层面上讲,可以从问题设计入手兴趣激发,启发学生先得出自己的判断与立场,然后介绍各类相关的参考文献,并通过形成性作业(问题)的训练,在自我修读中获得新的见解,最后总结与分析、反思,再次激发学生与开始时的自我判断进行对比。这样互动在接受中完成,信息在互动中产生了效益。
  如《开放及遥距教育:理论与模式》第一单元“开放及遥距教育的概念”的编写模式:
  绪言:(主要介绍单元内容及主要内容;提出对该单元的相关术语、名词以及基本理念、各学者对不同的概念诠释)
  学习提示:(提出本单元阅读材料,指定读物……)
  单元目标:(主要提出修习该单元后应达到的目标)
  思考活动一:(则往往置于相关学习内容接触前,进行自我思考,然后对相关术语进行介绍)
  ……
  指定阅读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指定读物;再一次进入思考活动,进一步思考上述相关的术语、概念是否与自己的思考产生认同,说明理由:思考活动一般设计若干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的)
  (以下基本体例基本相同)
  ……
  摘要(主要对该单元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提炼观点……对应单元目标部分,再次强化单元内涵和意义)
  参考书目……
  词汇对照表……(对本单元内容涉及的相关参考书和词汇进行介绍)
  从教材体例编写看,这种编写方式的主要思路是先通过单元主要内容的简单提示,明确单元学习后应该达到的预定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而不是全篇)参考文献;然后进入到自我思考阶段,分析教材中的观点与自我思考的结论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并再次通过阅读而进入又一层面的思考,完成相关作业。最后编者对单元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归纳。它至少在深入浅出地阐述理念,将理论、参考文献、启发过程、结果评估(完成作业)、甚至口语化的人文色彩等有机地组合了起来、在提供反复的学习、思考空间和鲜明的互动性质等方面切合了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需求。
  但这样真正具有开放教育理念的当代文学教材至今没有出现,不仅是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建设中的误区,也是当代文学教材建设中的缺憾。
  
  [责任编辑:陈立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