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道德学习解析

作者:王海明




  摘 要:道德学习是获得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的道德修养方法,是首要的、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获得和提高个人道德认识,同时也是形成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必要条件、根本方法:只有通过道德学习方法获得和提高个人道德认识,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才能获得和形成相应的道德感情,真正欲求和愿意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才能获得和形成相应的道德意志,克服各种困难而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进行道德学习,没有获得和提高个人道德认识,不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那么,他便不可能获得和形成相应的道德感情,便不可能真正欲求和愿意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道德意志、克服各种困难而实际成为一个内化优良道德的有美德的人。
  关键词:个性;反应;知情意行
  
  一
  
  学习,正如鲍尔和希尔加德所言,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要提供一个足以包括一切不同的学习形式,将行为发生变化的其他原因排除在外的学习定义,这是不容易的。”但是,毋庸置疑,学习的最邻近的类概念是反应:学习是有机体所获得的一种对于内外刺激的反应活动。所以,桑代克说:“学习只不过在于获得新反应……我们视学习为反应之获得。”而所谓反应,众所周知,亦即一事物在他事物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是对他事物的作用和属性的回答或表现:反应属于变化范畴。因此,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用“变化”来界定学习:“所谓学习,简要而概括讲来,就是生物因经验而发生的反应之变化。”那么,学习究竟是有机体的一种怎样的反应或变化呢?是有机体受意识支配的反应活动:“低等生物的经验发生变化可以没有意识之伴随,但意识却是所有更为高等的学习的不可缺少因素,因而企图仅仅用身体的与生理的术语来说明学习是完全不适当的。
  有机体受意识支配的反应活动,众所周知,亦即所谓行为:行为就是有机体受意识支配的实际活动:意识或心理——知情意——是行为的内在因素,属于行为范畴。因此,学习就是一种行为变化或行为反应,就是知、情、意、行之变化或反应。对于这一点,桑代克曾有十分透辟的论述:“人类的学习由人类的本性和行为的变化构成。本性的变化只有通过行为变化而为我们所知。这里和此后所谓的行为,是指人类所做的任何事情,包括思想和感情。”然而,正如达尔文所指出,本能也属于行为范畴,也是有机体受意识支配的反应活动:“我不打算给本能下任何定义。不难看出,若干不同的精神活动通常都被包括在这个术语之内。但是,当人们说本能促使杜鹃迁徙并且把蛋下在别种鸟的鸟巢里,谁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更确切些说,本能是有机体先天固有而又受意识支配的反应活动。于是——学习与本能无疑恰恰相反——学习显然就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行为反应或行为变化,是有机体后天获得的反应活动。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学习的定义都强调学习是经验或练习之结果的缘故:“学习是有机体因经验而发生的一种变化。”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那么,是否有机体后天获得的一切行为反应活动都是学习?
  否。因为正如道格拉斯L·欣茨曼所指出,学习与个性的形成有关:“所谓个性,众所周知,受经验的强烈影响。男孩和女孩通过仿效同性的成人而塑造其个性。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不论是暴躁的还是平和的、焦虑的还是自信的、合群的还是孤僻的、沉稳的还是冲动的、狡诈的还是坦率的,都是学习的结果。”确实,有机体后天获得的行为只有在其能够形成个性或人格——特别是能力——的条件下,才是学习;而不能够形成能力、个性或人格的后天获得的行为并不是学习。
  试想,一个人胡乱出拳和另一个人打太极拳同样是后天获得的行为,但前者并非学习而只有后者才是学习:岂不就是因为后者能够——而前者却不能——形成能力和个性?一个人借书和偷书同样是后天获得的行为,但前者并非学习而只有后者才是学习:岂不就是因为后者能够造就偷盗的能力和个性,而借书却不能造就什么能力和个性?一个人因疲劳、醉酒、疾病和药物而产生的行为变化无疑是后天获得的,为什么不是学习?岂不就是因为疲劳、醉酒、疾病和药物并不能形成能力和个性?因此,学习是能够形成能力、个性或人格的后天获得的行为反应。而能力、个性或人格,众所周知,乃是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所以,可以形成能力、个性或人格的行为反应,便是可以持久保持——而非暂时状态——的行为反应。因此,加涅说:“学习是人的特质或能力的一种变化,它可以持久保持而不能仅仅归因于生长过程。这种被称为学习的变化通过行为改变而表现出来。……就某些类型的行为表现来看,这种变化可能是并且常常是能力的提高,也可能是那种被叫做态度或兴趣或价值的倾向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暂时的,而必须能够保持一定时期。”
  综观学习概念,可知鲍尔和希尔加德所言甚是:“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不过,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如疲劳、酒醉、内驱力等)来解释的。”换言之,所谓学习,亦即习得,就是有机体后天获得的、有意识的、能够形成个性的反应活动,是有机体后天获得的、有意识的、能够形成个性的行为——意识或知情意是行为的内在要素——反应活动,是有机体后天获得的有意识的能够形成个性的知、情、意、行之反应活动。
  
  二
  
  “学习”概念的界说,使“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学习”概念迎刃而解: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学习,岂不就是有机体后天获得的、有意识的、能够形成道德个性或道德人格的反应活动?岂不就是每个人后天获得的能够形成其道德人格的活动?岂不就是每个人后天获得的能够形成其道德人格的知、情、意、行之四大活动?
  这样一来,学习便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形成道德人格的学习,如偷盗、拐骗、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另一类是能够形成非道德人格——画家人格和诗人人格等等——的学习,如画画、吟诗、数学演算和行走观望。能够形成非道德人格的学习,可以称之为非道德学习或非道德习得:所谓非道德学习,亦即非道德习得,亦即能够形成非道德人格的学习,它是每个人后天获得的、有意识的、能够形成其非道德人格的活动,是每个人后天获得的能够形成其非道德人格的活动,说到底就是每个人后天获得的能够形成其非道德人格的知、情、意、行之四大活动。反之,能够形成道德人格的学习,可以称之为道德学习或道德习得:所谓道德学习,亦即道德习得,亦即能够形成道德人格的学习,它是每个人后天获得的、有意识的、能够形成其道德人格的活动,是每个人后天获得的能够形成其道德人格的活动,说到底,就是每个人后天获得的能够形成其道德人格的知、情、意、行之四大活动。
  那么,“道德学习”与“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学习”

[2] [3] [4]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