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
作者: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
学语文教师唯一的组织“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自1982年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年会到2006年在南京召开第十一届年会,基本上每两年召开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是国家一级学会,既不背靠经济政治实体,也无“皇粮”支持,却依然能坚持并逐年壮大规模。每届年会均有几百所院校申请参加。每届都有几个学校或地区争着申办下届年会。重开大学语文以来的28年,作为旗手,徐中玉、齐森华等先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凝聚了人心,维系了课程发展,功不可没。
2.建成了一批精品课程。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工程以来,许多学校加大了对大学语文的投入,使大学语文在各方面均有了显著的进步。国家提出精品课程“五个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标准,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各省市都出现了一些课程建设达到省级、校级精品课水平的学校。湖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都开得很不错,武汉大学还有意创建省级精品课程,上海财经大学也有相似的意向。
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是全国同类课程中唯一的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打造,有了一套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与教材,有了一支特别能教学且有博士学历的师资队伍,有了在全国领先的网络课程及多种现代化教学课件。2004年获国家精品课程后,又提出“全面精品化”的要求,第二年便重做了全部网络课件,仅容量就增加五倍,教学实况也达到30多课时。教材也不断完善,对全国的辐射作用也与日俱增。仅《教学参考资料》就印到5 000册以上,全国半数同行能人手一册。
3.编出了一批优秀教材。近年来,教材编著成了大学语文最受关注的领域。一批长期在大学语文领域辛苦工作的老教授如裘汉康、杨建波等都编出了很有特色也较有影响的教材,被多所学校采用。徐中玉、王步高分别主编的教材,在全国影响最大,几经修订,逐步走向系列化、立体化、经典化。尤其可喜的是,一批学术界的大腕人物,也跻身《大学语文》编写,如陈洪、温儒敏、丁帆等,都编出了在全国有相当影响、能独树一帜的教材。“十五”全国规划《大学语文》教材仅三种(后增补一种),到“十一五”规划增加到11种,而且东南大学的还是以“立体化系列教材”列入,一种之中便含有多种。教材建设也要打造精品,形成系列。目前,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的教材还仅王步高、丁帆主编本一种。
4.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有所提高。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语文教师数量也在增加,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是必然而显著的。年轻教师善于接受新事物,计算机基础扎实,有利于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5.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由于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均与网络课程建设联系在一起,迫使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关心和热情投入网络课程的建设。湖南城市学院率先建成了“大学语文网”(http://www.dxyw.com),江汉大学也建成了与之有关的“写作”网。东南大学后来居上,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先后建起“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www.dxyw.cn或www.daxueyuwen.cn)和“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网(http://www.tsscjs.cn)。此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和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也都办起了面向全国或地区的网站。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建起与陈洪主编本配套的网站。
大学语文课程因其面广、量大、兼容性强,十分需要资源共享。网络课程的开设较之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共享性和实用性要大得多。例如东南大学投资十多万用于课程建设,制作了较为精美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音像教材、电子教案,而且不断更新。如今在网上运行的内容已达7GB,加上“唐宋诗词鉴赏”超过13GB。享受这一成果的则远不只是东南大学的教师与学生。近年来刻录赠送网络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案光盘达14000张,同时又在“大学语文·中国”网设立“软件下载区”,专门将部分电子教案挂网供大家下载。一校出钱出力,全国同行受益,真正体现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
6.校际协作成效显著。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数多,但十分分散,因此如果要完成国家规划教材编写,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及网络课程建设均需校际力量的整合与分工协作。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便有37所院校参加(其中“211”院校21所),创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也是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校合作。“大学语文·中国”网,也由多所学校合作共建,东南大学只是牵头。
目前,各地有了一些省市或者跨省的大学语文的组织。如苏皖两省就曾召开过三次“大学语文研讨会”,一般三年一次。学校间的互访、听课交流、互开讲座也较频繁进行。安徽省就有十多所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聚合,互通信息,形成了一个协作网。这就部分地克服了“大学语文”教师由于高度分散而“势单力薄”的缺陷。
7.教学理论的初步建立。教师的分散性也带来教学研究的分散性,但教材的通用性又部分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大学语文》教材的序言,以及教材本身所传达的对语文教育的理念,较之一般学术刊物发表的研究论文有更大的影响,因为教材发行量远超过学术期刊。近年来大学语文的若干重要教材,以及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上的重要发言,已在全国大致构建出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温儒敏主编本、陈洪主编本、丁帆主编本等相应的教材和理论模式。2005年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后人们会十分看重这段教材的百家争鸣时期,在此基础上也许能产生几种可以影响几十年乃至百年的语文教学理论。同时其他相关研究也已能形成相应的体系,且比较前沿。
8.课程的系列化开始形成。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水平,提高其文学素养,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同时又能提高其人文精神,使其道德情感能从文学精品的熏陶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单靠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单靠课堂教学一种形式也是不够的。因此许多高校还开设了文学素质教育的其他系列课程,以各种形式,达到上述“五提高”、“一升华”的目标。如东南大学开设了近10门文学素质选修课程,尤其是重点建设“唐宋诗词鉴赏”为总标题的3门课程,即: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再辅之以若干系列讲座,讲校史唱《东南大学校歌》成了人文系列讲座的第一课,大学语文系列课程成为全校师生引以为荣的名牌课程。这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语文自匡亚明先生倡导重开以来,曾有过几年迅猛发展的时期。但许多学校领导对该课的认识停留在“补课”(补“文革”中长大的大学生的“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缺憾)上,看不到母语教育的重大作用。当历史的车轮跨入21世纪,大学语文遭遇了前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