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

作者: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

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有的高校正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不少高校重视各种实用的专业课程,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现今大学语文的改革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科地位不明确。与公共基础课相比,大学语文虽开设人数众多,教师队伍庞大,却没有学科支撑,它连二级、三级学科也不是,没有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老师靠它挣点工作量可以,靠它评职称很难。因此,它不受重视,教师队伍不稳定也势所必然。
  2004年至2006年的三次调研问卷中,在开放性问题比如“意见与建议”的回答中,从事教学和管理的老师们呼声最高的,就是要求早日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他们建议高校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制定一定的教学规范,统一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确定统一的学分,改变现在的“校自为政”的局面,并且对高校该课程建设进行专项评估,加快学科建设。建议最好把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最好能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
  早在1978年重新开设大学语文时,就确立了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四个方面:“交流工具训练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等。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如此重要的课程,它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因而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挚肘”现象,使得该课程的强大功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2.开课比例太低,课时太少。据调查,全国多数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较少开大学语文课。开得较好的是军队、财经、政法、外语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介于这中间。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得也不多。高职院校学制有的缩为两年,扣除实习,所剩学时无多,连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都停开了,大学语文更难保。大学扩招,大学语文并未相应扩大规模,在许多学校里还日渐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全国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总比例继续下降是可能的。
  课时太少使得许多名篇无法深入透彻讲解,不利于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有限的学分限制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只在晚上或周末这些非正常时间上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材版本众多,良莠不齐。要贯彻实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选定尤为重要。《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太多,令高校无所适从,且多数无特色,有的甚至大量“克隆”别人的,无参考价值,所以许多高校呼吁优选教材,组织力量打造精品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已从10年前的“西周时期”(一家独大,垄断市场),发展到春秋时期(诸侯混战,乱成一团)。希望能及时采取措施,过渡到“战国时期”(诸强争雄,各有千秋),适度竞争才能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共有三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如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二是“文史+文选”模式,如王步高、丁帆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三是“专题+文选”模式,如温儒敏教授的《高等语文》教材等。
  4.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许多学校的大学语文师资没有中文系科做后盾,有中文系的学校有“大学语文”教研室的也不多。教师培训机会少,眼界不开阔。全国示范性基地缺乏。兼职教师比例很大,只采用“新教师顶顶,老教师搭搭”的方法应付。综合类和文科院校,兼职老师的比例均超过专职。民办院校兼职教师更是占到大多数。任课教师整体人数偏少,年轻教师数量较多,职称和学历较低,这都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稳步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2004年到2006年的调研显示,大学语文教师的年龄集中在30到40之间,相对年轻化,教学经验势必不足。青年教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情感表现力和教学技能需要全面提高。另外由于年轻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着不确定性,这就难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
  5.课程改革力度不足。当前,从事一线教学的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呼声颇高,他们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比如,大学语文课程需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注重教学辅助和隐性课程的开发,构建开放式、全息化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组织专家对各校的开课及教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多元化,应该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课堂教学亟需改革,应改变当前存在的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调,创新意识不强,缺少有效的测评方法,以及教师个性化教学与学校的规范化考试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6.科研活动开展少,理论研究滞后。教学与科研从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学。当前的确存在着大学母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缺失。教育部门包括各高校缺乏相应机制保障大学母语教育教研活动的顺利进展。各学校、各部门对大学母语教育的基础研究非常缺乏。老师们呼吁成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教研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要加强高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定期举办高水平的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学语文公开课活动,每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均应安排专家讲示范课,以促进教改的深化。
  
  王步高,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申平,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杨小晶,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立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