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解读卢德馨研究性教学
作者:张富生
出的改进本科教学十项建议(十项建议为:①使基于研究的学习成为标准:②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大一”经历;③在“大一”经验上的发展;④打破学科界限;⑤将交流与沟通技能融入课程之中;⑥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⑦塑造“顶峰体验”;⑧培养研究生成为实习教师;⑨改革教师奖励机制:⑩培养共同体归属感)的影响效果,2001年博伊委员会的派生机构“重建中心”对全美研究型大学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一”阶段进行研究性教学、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建议,是普遍受欢迎的建议之一。目前,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和借鉴,比如清华大学邀请卢德馨教授任教,兰州大学更是积极推广卢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特别地,由于其对大班教学的有效性,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对我国扩招背景下的高校更具有特殊的推广意义。
但是,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建立于南大强化部这一特殊平台,借助于南京大学这所著名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资源,得益于教学与科研要素的长期磨合,其目标定位于优秀的新型理科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人才。这说明其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其一定的产生条件与适用范围,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国内其它大学尤其是非研究型大学,在借鉴卢德馨研究型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具体校情做合理调整,也就是说,有一个“本土化”的再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卢德馨.大学物理研究性教学[J].物理与工程,2004(1).
[2]转引自陈重艺,黄成蕙主编.大学生心理学[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220.
[3]转引自阴国恩著.浅谈非智力因素[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0:64.
[2][8]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思考[J].物理与工程.2005(1).
[5]潘懋元,王伟廉.高等学校文理基础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155~156.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3~64.
[7][13]Stark,J.S.& Lauuca,L.R.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Academic Plans in Action[M].Massachusetts:Allyn andIscan,1997.211,201.
[9]贺定修.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10]卢德馨.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
[11]张红霞,高抒.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教学内容的一种模式[J].江苏高教,2002(1).
[12]谢安邦,韩映雄,荀渊,罗尧成,王道红.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张富生,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项目来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专项课题“大学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调查研究”。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