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何克抗

程与网络资源开发”。这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过程中分工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包括在内的。
  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五种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本质的特征是前两种,即“交互性、共享性”。其余三种皆是由前两种派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只要是网络课程就必须具备这两种主要的特征,否则不成其为网络课程。所以如何体现二者本质的特征,在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测试;师生交互要求师生应有网上互动(例如网上辅导、答疑、谈心、讨论);生生交互,要求学生之间或在小组内、班级内的在线讨论和协作交流。网络课程的共享性需要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所以一般认为,“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
  如何来满足上述这些要求呢?它需要依靠教学设计,依靠有效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2、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介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学设计属于方法学范畴。教学设计能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开发者所坚持的教育思想以及他所采用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基础上直接相关;另外,现在讨论的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即有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教学设计,我们当然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这个因素。所以,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来说,应当首先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教学设计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这种教育思想是否确实具有先进性;
  二是教学设计建立在什么样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这类教与学理论是否能适应网络课程的特定需求(传统的教与学理论可以满足课堂面授的需要,但不一定能适应和体现网络教育、网络课程的特性与需求;
  三是要考虑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主要看所用模式是否能反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不同模式要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去实现)。上述三个问题,是在从事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充分注意并认真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
  (1)先看第一个问题:教育思想是否具有先进性我们应当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几年间,整个国际教育界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大的转变。由于在网络环境下有丰富的资源,有很强的交互性,便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到90年代末一直很流行。但是经过十年左右网络教育实践的探索以后,人们发现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方面,在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由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所体现的网络教育确实具有其他媒体、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这种网络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比如,传统教育中的人文氛围,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更有效发挥等等就是e-Learning 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强调二者的结合,既要发挥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也要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也就是主张把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结合称之为Blending Learning 或Blended Learning (简称B-Learning) 。从教育思想看,这就相当于由“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国际上教育思想的这种变化应当反映到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来。例如,目前在一些网络学院实施如下多种教育模式:
  
  实际上这就是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在认真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体现了B-Learning 的教育思想。
  还有一些网络学院在构建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时,强调要从以课程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个人门户网站为中心,以便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这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类教育模式和教学平台的选择与设计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的,是“主导—主体相结合”而不只是“以学生为中心”;是B-Learning,而不仅是e-Learning。
  (2)再看第二个问题:作为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教与学理论是否能适应网络课程的特定需求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直接体现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课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已有很大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当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教与学方式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代教与学理论的新发展,也反映了网络教育与网络课程的新需求。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必须适应教与学方式的这种改变,以满足网络教育与网络课程的新需求,并要在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网络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出来。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是要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之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学教并重”的新型教学设计,才能相得益彰。除此以外,要想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重交互手段),如下图所示:
  
  这就要求网络课程教学设计除了应当考虑诸如情境创设、启发思考、实验仿真、案例分析等与启迪诱导和主动建构的教与学方式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应更多地关注信息资源提供和增强多重交互这类教学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是网络课程的两个最基本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至少不能算是优秀的网络课程)”。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实施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主要面向老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与该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②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③在上述两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法、策略;
  ④在上述两种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
  ⑤进行施教,并在施教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问、测验、考试、察言观色等等);
  ⑥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