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何克抗

学方法、策略加以适当调整。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它主要包括下列环节:
  ①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情境;
  ②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③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④协作学习策略设计——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⑤组织与指导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在建构意义的基础上(即对当前所学知识初步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上述两种教学设计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前者是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难以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后者则相反,只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难以体现新型的教学方式。所以最好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才能较好地满足上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需求。这种教学设计在过程和方法上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之所长,因而包括下列环节:
  ①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与该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②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③教与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既包括传统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也包括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④学习情境创设;
  ⑤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⑥在教学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并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策略作适当的调整。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特别是有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若能自觉运用“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理论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相关的教学活动,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数理学科皆是如此)。
  (3)最后来看第三个问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模式是否能反映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新发展,从而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优势基于因特网的网络课程即是由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模式的变化(因为不同的应用模式要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去实现)。上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早期模式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主要模式逐渐由CAI转向CAL计算机辅助学习。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国际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又有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主要模式不再是CAI和CAL,而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
  进入这一阶段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所强调的不再是工具、手段,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营造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交流等多种教与学活动,也就是能支持上面所述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而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从而支持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需要有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尤其是深层次整合理论)的指导方能奏效。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包括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以及如何运用这种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等问题,请参看文献,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责任编辑:张冬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