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成效

作者:杨健康 章 兢




  摘要: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要加强专业建设,必须在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的理念的基础上,依托学科和学科交叉的优势,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变革、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技术与手段的更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着手,并最终落实到培养学生的效果上。
  关键词: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
  
  学校确立了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提出“专业建设始终要与国家、社会、区域、行业的需要相结合,专业建设始终要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专业建设始终要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指导思想。要采取“打造品牌专业、发展优势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扶植新建专业”等措施进行专业建设和发展。
  第一,依托研究型大学学科优势,提升本科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平台。我校十分注重挖掘和发挥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积极引导传统和基础学科专业向应用领域渗透,促进和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建设形成了一批新型应用型学科专业。如加强经济学专业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交流和合作,成立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孕育产生了数量经济学学科,并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促进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交叉渗透和互补协作,获得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加强艺术类学科专业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机械、建筑学科专业协作和结合,获得了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此基础上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先进的大学文化为导向,立足电视“湘军”的崛起,以学校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创办新闻、广告学等文科专业以及表演、播音与主持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等艺术类专业,既丰富了综合性大学的内涵,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目前,我校57个招生专业均有硕士点或博士学位点作为依托和支撑。
  第二,以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为抓手,推进和深化专业体系改革。根据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教学实践的新发展,2004年学校制订的培养方案改变了以学科中心论思想制订组织教学、编写教材的教育模式,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分开制定,按照顶层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宽厚的平台上设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了全校公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大类教育平台——专业课平台四级平台课程体系,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方案还从我校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将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与文化传统融入现代教育,构建了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并列入全校公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为全面推进弹性学制下学分制在我校的实施,在保持2004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原则下,2006指导性教学计划从优化学分结构和课程结构入手,按文理两大类设置全校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系统修订和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加强专业建设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不仅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而且是学校进行质量评估、开展课程建设的主要依据,制订课程和实验教学大纲也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因此,学校要求各院(系)在组织大纲编写的过程中,要按新的培养方案课程性质和学时(学分)规定,吸收近年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特别是要将我校近年来教学改革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固化到教学中去。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精神,在保证与全国同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的协调与接轨以及根据学校整体的定位和办学思路,突出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专业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外理好宏观与微观、经典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根据课程的特点确定知识单元和实验项目,注意课程纵向深度的递进和横向知识的联系,增加教学信息量,坚决防止“因人设课”、“无人不设课”的情况出现。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学校汇编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教学大纲,各院(系)汇编了专业大类教育平台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分别在网上公布。
  第四,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步伐,适应专业创新培养人才的要求。一是出台了《湖南大学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暂行管理办法》,保护了教师投身于实验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学校鼓励研究生协助从事实验室开放工作,有效缓解了因实验室开放而带来的实验室教学人员暂时短缺的问题,以保证我校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和内容广,开放效果好。二是设置1学分(16学时)的开放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大学物理4个(或经济数据)演示实验项目和重要学科实验室开放的4个演示实验项目,学生完成以上两方面8个实验项目,即可取得1个开放性实验学分。三是创立并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SIT)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倡导探究式自主学习方式,营造了课内课外、学习与研究并进的良好学习氛围。
  第五,加强重点课程建设,着力打造精品课程。课程是专业建设的载体,为此,学校按照“重基础、顾全局,发扬优势、保持特色,重点扶持、普遍鼓励,与名师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重点课程建设,着力打造精品课程。在湖南省开展的一次精品课程评选中,我校有11门课程入选省精品课程;在国家已开展的精品课程评选中,我校已获得“毛泽东思想概论”等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推进课程建设,学校还建立了相配套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如面向校级以上的精品课程、重点课程,量大面广的平台课及特色明显的系列课程,国家级(工科)教学基地等设置了课程教学岗位;建立教学附加津贴制度,对部分承担大量平台课程教学的院系教师发放教学附加津贴;对从事基础课教学(含实验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实行“指标单列、集中评审”的政策等。
  第六,以研究型大学的先进文化为引导,加强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大学文化的整合,提升专业建设氛围。首先,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开设100余门由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课程,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修读课程。通过第一课堂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次,在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论坛”的基础上,开设“艺术与人生论坛”和“科学与创新论坛”,以讲座的形式分别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舞蹈、戏剧,自然科学等角度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给学生做讲座,使学生通过与大家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从中获得启迪,继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另外学校举办《毛泽东去安源》、《郑培民》、《张思德》、《太行山上》、《鲁迅》等优秀影片全国大学生首映式活动,以影片所展现的历史人物高尚的精神鼓舞、塑造当代大学生,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七,以研究型大学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