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研究型、互动型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作者:恽 瑛 张 勇 叶兆宁

一道题目),使用Voting Machine,让学生自己先判断,通过统计说明问题之所在,然后师生再共同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讨论。这样使得讨论形式生动活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这种能引起互动的“ SelectedQuestions”的关键是题目要有“味道”,我们正逐步开发、积累,力图形成一套教学资料。
  (3)建立“Presentation”的舞台,让学生自我表现。坚持在每次课上,让学生将上一次课的内容,自行组织,作5 分钟的Presentation,逐步使学生掌握阐述某一专题的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期末以2~3 人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题,明确分工,旨在培养同学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分阶段加以一定的指导和反馈,最终在全班作一次英文的Presentation。
  (4)其他。如课后的作业从翻译入手,进而要求用英文表述物理问题,逐步提高。
  我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二、学生四年学习中,建议在教学中形成“两条不断的线”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研究型、互动型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为此服务的。在大学四年教育中,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独立的作用,但它们应该不是孤立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又同时为某些共同目标而努力的。
  首先,说明对教与学、研究工作的认识:各门课程依据各自的要求,自然有不同的做法,但是作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是共同的,这意味着:
  
  (1)教与学,学是目的,教是手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创造“条件”与“环境”,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2)研究是长期的、逐步的、积累的,从一年级开始就诱导、启发,(事实证明一年级学生是有潜能的)到三、四年级就可能写出更有水平的论文,更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我们认为两个“及早”中的一个。其次,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希望能在 二、三、四年级教学中形成“两条不断的线”:
  (1)在学生四年学习中形成阅读英语材料、用英语会话的“线”:在我们这一课程的基础上,每学期从一下开始都有一、两门课程选用英语教材或英语参考资料,并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写一篇有关某门课程内容的英文文章,或者翻译一篇原文材料。那么,经过四年的熏陶,必然会具有这方面的能力。 学院也可为此多准备一些英文的各学科的教材或参考资料,形成一种环境。
  (2)在四年学习中,让学生有不断参与研究工作的“线”。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就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机会去实践,仍以杜源所体验到的为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种学习的模式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向往的。而这种模式一旦建立,我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几个物理专业词汇或概念、定律的英语表述,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英文文献资料,从中筛选整合,加上自己的思想后形成自己作品的能力。”当然,这只是开始,在此基点上再提高,必然会得到有深度的论文。
  
  [责任编辑: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