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澳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探索

作者:许敖敖

学等人文社科的发展前沿,还有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通论、文化艺术素养和诸多文学艺术门类,以及卫生、美容和太极拳、空手道等实用性科目。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及爱好,从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选修10个学分,以完善知识结构、健全人格修养、优化综合素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澳门科技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也为实施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之一:更加突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就曾明确地引用过这一原则:“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近代社会以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借鉴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澳门科技大学把“更加突出因材施教”定为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也随着澳门的高等学校逐步向内地生源开放,澳门科技大学的新生质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离散性。来自内地的学生中,有一些高考成绩较高的可以超过一类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而有一些则刚刚达到二类本科的录取标准。来自澳门本地或香港、台湾的学生,则因地区、学校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针对性地提出:一定要更加强调因材施教。
  更加强调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是尽力为基础水平不尽相同的学生提供不尽相同的教育。具体措施包括:基础课程实行分班教学。数学、外语两门课程根据学生入学后摸底测验的成绩,分成高、中、低或快、慢班分别施教,语文则主要根据新生来源的不同基础分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确定不同的教材或不尽相同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实行分别教学。学校希望任课教师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加深内容适当分开,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对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加强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内容。
  因材施教的总体目标是让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实施两年来,一方面对于降低各科考试的不及格率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激励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个学院、各个年级都出现了一批优秀学生,在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之二:更加重视全面培养
  
  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先进理念。然而,这一思想的精髓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很早就萌芽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两种人:具有“智”、“仁”、“勇”三德的“成人”和具有“任”、“清”、“和”三项品质的“仁人”: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观点已经体现了全面培养的思想。特别是其中要求学生涉猎的“艺”,包括“礼、乐、书、数、射、御”等六艺,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覆盖了德育、智育(含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美育和体育(包括军事体育)等众多领域。我国先哲的进步教育思想与通识教育思想的起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直到今天对于当代高等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澳门的高等教育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20多年来无疑为澳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发展过程的限制,高等教育中的兼职学习、职业培训比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有人认为,大学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专业培训场所,把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或技能的活动,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忽视了大学作为社会和地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
  针对上述情况,澳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为原则,着眼于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求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并注意吸收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新成果与新动态,体现时代的发展。考虑到生源的多样性(来自澳门本地以及香港、台湾、内地)和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特地为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语文;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开设了大学体育。上述两项举措在澳门地区的高校中均属首创。根据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欠佳的弱点,学校大力改革英语教学,着力于学生听、说、写等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为向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过渡奠定基础。
  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整体素质教育,学校于2003年组建了基础教学部。基础教学部除了统筹安排全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以外,还把开辟第二课堂作为重要任务。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内的课程教学之外,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有机会参与多种生动活泼的其他活动,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优化素质。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包括学术文化讲座、社会调查考察、艺术欣赏、博物馆参观、学生社团活动、校际交流和竞赛,以及其他创造性的实践活动。2007年开始,学校又开始筹建人文艺术学院、创建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这些举措正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大学的学科结构,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方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全面培养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的开展使澳门科技大学年轻的校园更加生机勃发,也使科大学子身上蕴藏着的巨大能量得以尽情释放。在许多场合,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已经崭露头角,展现出他们独特的才华。在2003年举行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首次参加这一中国大学生最高赛事的澳门科技大学代表队就有两件作品获二等奖,四件作品获三等奖,总成绩在港澳12所参赛高校中名列第五。2005年的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科大比上届比赛更上一层楼,不仅法学院学生的作品荣获了一等奖,而且总成绩上升至港澳台18所高校的第四名。在港、澳、珠三角等地以及国际性的多项赛事中,获奖者名单里已经屡屡出现澳门科技大学学生的名字,还有一些学生陆续在《澳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文学作品,个别学生还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之三:更加强调教书育人
  
  我国汉代著名思想家扬雄在其晚年的一部著作《法言》中指出,最高的学问不是铸金而是铸人。大学就是铸人之学。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观中的先进理念。时至今日,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日臻完善。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协调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应该着力于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健康体魄、完美人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现代人。这些观点不仅是当今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澳门地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指导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