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澳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探索
作者:许敖敖
思想。
基于上述认识,澳门科技大学要求教职员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求老师们立足本职,面向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道德品质教育。针对来自澳门本地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宿感比较薄弱,来自内地的新生心理成熟程度差异较大、面对环境突变容易受到负面影响等情况,学校特地在一年级新生中实行班导师制,选派责任感强、工作热心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担任新生的班导师,负责班上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同时注意引导他们提高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此事,并责成学生事务处把关心学生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这些措施实施以来,对于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教书育人的核心是启迪学生从人类文明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认识到应当从基本教学环节开始就体现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思想,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安排。例如,为法学院和中医药学院的本科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列入必修计划;强调资讯科技学院学生必须学好大学语文,完成足够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其中的人文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课程。这些举措对于扬长避短、拾遗补缺确实产生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身的内涵,靠人类精神文明的魅力,使学生耳濡目染而潜移默化。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积累,我们在数十门通识教育课程中规定两门课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修学,这两门课程就是“中国文化通论”和“西方文化通论”。学校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承担这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不少学生选学后为东西方既有差异又互相辉映的文化瑰宝所深深吸引,思想上大有收获。
与此同时,学校精心组织“名师系列讲座”,从国内外著名学府中邀请知名学者亲临澳门科技大学讲学。从2006年9月开始,学校又创办“科技大师系列讲座”,盛邀海峡两岸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领域顶尖的学术大师来校为师生演讲。被邀请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杨福家、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炯朗、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等都曾亲临澳门科技大学的讲坛。大师讲座每周举行一次,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演讲往往使听众耳目一新,大有收获,甚至有茅塞顿开之感。学生们不仅在聆听10次名师级大师讲座、提交相应的报告后可以获取通识教育的1个学分,而且能够通过与名家大师的零距离接触,领略他们的精神风貌,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见贤思齐而促进精神上的升华。
澳门科技大学的创立与建设紧跟着21世纪的来临揭开序幕,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正伴随着21世纪的进程而不断深入。由于指导思想正确,领导管理得力,再加上多元文化背景的宏观优势和全校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学校在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深信,只要沿着“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更加突出因材施教,更加重视全面培养,更加强调教书育人”的道路不断探索,锐意创新,澳门科技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为中华民族,乃至为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