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研究型大学校际教学改革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王 颖
关键词:校际合作;通识教育;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通识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改革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促使高校间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近年来,地处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同济大学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中越来越紧密地走到了一起。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倡导通识教育,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将当时全校的60多个专业划分为13个学科大类,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至2001年复旦大学对全校课程结构完成了全面调整——本科课程被划分为综合教育、大类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板块。大类基础课程按照学科门类设置成人文、法政、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和医学七个大类。综合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构成了复旦的通识教育。学生按照大类修读通识教育,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低年级不分专业属性实施教学。由此逐步实现让学生在修读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2002年开始复旦实行的转专业为实现上述目标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实施通识教育的载体——复旦学院,为多样化的交叉型人才培养在组织结构和管理形态上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也在积极探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海交通大学自1995年开始在强大的理工科背景上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自2001年开始实施学分制,2003年又实施了按院招生、宽口径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人文、经济管理、数理、农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平台及按学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2004年,同济大学也相应地建立起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出文史、哲学与法学、经济管理、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七大类通识教育基础课程。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全国率先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两所高校,从源头上奠定了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里程碑。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为校际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依据。
以大类基础课程为核心内容的通识教育方案已经在复旦、上海交大和同济的本科教学中实施了数届,初步完成了课程内涵的建设,形成了能够有效实施通识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三所高校形成共识:以现有的通识教育大类基础课程为切入口,通过探讨这一模块的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组织实施和课程质量评估,来解决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完善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差距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一、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分层设计,按需修读,进一步完善大类基础课程设置
目前三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已经实现了所有三校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年不分专业属性开展通识教育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大类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体系和内容已经确定,也组建了实施大类基础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上述成果仅仅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步目标。大类基础课程的现有资源,尽管满足了同一大类中各专业的基本知识要求,但是一刀切的做法也制约了部分学有专长的学生,他们的求知欲难以得到满足。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看,光有单一层次的大类基础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出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大类基础课程。我们在现有大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每一大类均设计出一组高端课程,供不同需要的学生修读,以利于学生向不同专业领域或交叉领域发展。同时在每一大类建设若干门拓展型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为进一步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创造条件。
2、研究为魂,探索为本,形成并推广研讨型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研究型大学,三所高校拥有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的教学科研骨干,他们的研究项目以及相关成果应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教师通过自身高水平的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引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营造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我们在现有新生研讨班的基础上,以大类基础课程为切入口,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阅读、思考、观察、实验、合作并表达,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既拓展和积累知识,又培养研究思维和方法。这种探究性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大量阅读和讨论,身临其境地参加和体验知识探索的过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取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
3、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制定若干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总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却远远超过学校的专业设置数目,学生对于成才的需求也非学校通过专业设置所能够全部涵盖的。基于上述考虑,三所高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丰富的综合优势,尝试制定若干跨学科的本科培养方案。目前复旦大学已推出由自然科学课程(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任选)、新闻学课程和哲学课程构成的旨在培养科普人才的“科技传媒和科技决策”培养方案及由社会学课程和管理学课程构成的“社会事业管理”培养方案。上海交通大学也正在探索将艺术设计与软件工程结合培养动漫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方案。我们计划在三所高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制订出更多跨学科的培养方案,开辟出通过制定跨学科培养方案而非通过专业设置来培养交叉型人才的独特渠道。这种跨学科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的不止是若干个特殊学科专业方向,而是一条向未知领域探索拓展的灵活而有效的途径。
二、拟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加大共识,形成合力,从理念认同入手强化对通识教育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就目前三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而言,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推进通识教育进程已成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然而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还没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衍变为所有院系和教师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因此,与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和大类基础课程结构相匹配的科研和教学资源比较匮乏,这就必然制约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大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传授,且停留在浅表层面上,其综合性和交叉性不够,缺乏应有的思维训练和探索训练,难以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