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和谐管理”的思考

作者:田 野 彭金冶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制度建设要从学术性、市场性和组织性三个基本视角出发,探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创造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广大教师热衷工作、学生醉心学习的机制。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完善而有效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起来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校的需要。
  第二,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校教学管理更多的是强调学术管理,需要更多的自由研讨、自由交流和学术争鸣。这符合高校是学术组织而非行政机构这一特点。所以,建立完善校务公开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岗位责任管理机制、工作激励机制、人事聘任机制、干部约束机制、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等,将为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创新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干部约束机制的运行,可以使其他的管理机制更加顺畅。因为,“和谐管理”要求干部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不能一言堂,否则危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威胁安定有序。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谈到和谐就意味妥协、就意味可以忽视矛盾。这是认知上的错觉。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和回避矛盾,而是科学分析影响和谐的矛盾根源,更加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第三,优化设计教学管理方式,追求人文关怀、情感管理与规范的统一,构建管理制度实施的人文环境。如果只有制度的管理和约束而缺少人文关怀环境的支撑,则是一种僵化的管理,是单纯的“法治”。因而,积极构建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塑造人的文化环境,并从方便、体贴、适合人的需要角度思考教学管理,必将使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得以顺畅而有效实施。只有将制度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力量,才能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高效。学校层面应强调以服务教学为本,坚持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改变以“控制”为主题的过程管理,转化为实施以“指导”、“引导”为主题的目标管理。积极探索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方式,明确院系教学管理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最大限度地释放院系一级在本科教学管理中的能量,增强院系管理的活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在各层次需要依次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教师、学生都有着向更高层次的愿望和需要,有着为实现更高层次愿望而蕴藏着的潜力,因此,教学管理者要关心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积极主动地优化管理设计,灵活选择管理策略,在“管理丛林”固有的混乱中,寻找清晰的解读方式,科学预测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消减那些可知且不可(易)把握的变量及其关系,以进一步优化和谐主题,实施教学上的“和谐管理”。在致力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学管理的艺术和智慧,注重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大学内部各种力量,保证教学质量。
  第四,启迪思想,达成共识,锻造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不仅对于涵育、塑造大学人的精神品格具有根本作用,而且对于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精神包括学校成员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要素,其核心是大学共同的价值观,它揭示了高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最具活力的因素。这对于广泛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活力,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向心力、内聚力与核心力,保证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采用“和谐管理”,明确提出“一切源自于师生的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大学精神要靠大学人来创造、培育。大学的校长、大学的学术群体对于锻造、培育大学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领导者和全院职工要树立“和谐管理”的科学理念,通过建立共同远景、营造环境、培育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长应当从教育管理者走向教育领导者,成为学校发展目标的筹划者,学校成员的信念、价值和态度塑造者。在一个团结、奋进、竞争、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推进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