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和谐管理”的思考
作者:田 野 彭金冶
关键词:“和谐管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实践
一、以人为本,“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以我国传统“和合文化”思想为指导的,在借鉴西方先进科学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基础上,协调传统文化与管理实践的矛盾而形成的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谐管理”在管理学上被定义为“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围绕主题,以‘诱导演化(不确定性利用)’和‘理性设计(确定性下的设计优化)’及其耦合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它既遵循了儒家的“和为贵”、“和则多力”、“和则生物”的哲学思想,又吸收了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精华,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使组织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持续的良性运转。高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由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组织系统,其典型的特征是组织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这样以人为中心的“和谐管理”运用到高校管理中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依赖于政府行政规划、扶植而形成的,成立的时间尽管短,但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一一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各方面都凸显了特色。由于这类院校多数是从专科升为本科的,仍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学术水平要求不高,经费支持不足,生源存有偏见等现实问题。还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经费不足与学校发展需求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矛盾也相对突出。究其原因,从学校角度,在教学管理中还没有形成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仍延续了政府行政领导意志和指令为准则,教学中保留了浓厚的行政化和纯粹的科化管理的痕迹。突出表现如下:(1)过多地依赖于行政领导,教学基层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够;(2)临时颁发的规章较多,使理应遵循规律的教学活动不能常规;(3)师生受制于管理者的主观设计,教师被置于从属地位而忽视其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缺乏利益代表机制参与学校管理;(4)学校注重人文关怀不够,致使师生投入过多的精力应付各种检查、汇报、总结等,教师集中教学和学生专心学习的时间难以自控:(5)院系缺乏适应人才创新模式的管理,陷入管理者一教师一学生单循环的教学垂直管理系统所带来的困境。
新建本科院校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需要落实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的“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核心资源,成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主体。笔者提出“和谐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要从以往的行政管理视角,转向关注教师“求发展”的本质需要上来:广泛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因素,充分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植教师的主人公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尊重、信任、关心、理解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与环境,辅之以荣誉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等多种手段,达到他们自身与事业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管理:首先,采用讲课、讨论、作业和竞争性测验来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来保证学生的知识建构、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其次,为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发表意见提供可行性的渠道;引导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性思考“人生的价值趋向”、“生活的真正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使他们形成具有时代科学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的知识性人才。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和谐管理”将构成高效的立体化“教育场”,对学校的教学会产生整体的系统效应,使师生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高效的“教育场”,发挥整体的系统效应呢?
第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决定着学校办学的成败。教师是高校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因此,有必要把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明确办本科教育的师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的标准。把建立一支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水平的教师队伍纳入管理工作的计划中,采用积极、优惠、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专家学者来校工作;投入资金推动在职教师的业务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学生评教、督学指导等教学管理机制,引导固守传统、习惯势力的教师,使其学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基准,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地方特色和优势,符合建校时的初衷。
第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长效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赖于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完成情况。对于重要环节要进行重点检查,对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点要进行评估,制定出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及其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除了课堂学习上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着重营造新的学习环境。信息化时代,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环境,因而构建完善的、便利的网络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通过小型研讨课、学习研讨会、科学训练计划等,在研究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人文性环境,通过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品味和品格。
三、推进制度创新,实施科学管理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和谐管理”的根本保障。高校——作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有机的、柔性化、扁平化、符合人性、能持续发展的系统组织,它通过组织全体成员全程的、互动式的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来改善组织及其人员的心智模式,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和组织管理的思维创新,最终顺利达成组织的共同远景目标。理想的目标在于实现教学质量实质性的提高,而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要对已有的教学管理机制的反思与创新。依法治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出发点,它客观上要求在教学管理中实行“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分工授权、目标管理、绩效奖励”的科学管理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