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南开大学化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体会
作者:陶 琳 裴利民 程 鹏
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跨世纪人才计划”项目资助的优秀科研人员也走上了本科教学讲台。本科生还不具备成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研究能力,需要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而名师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乃至对人生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年逾九旬的申泮文院士现在仍坚持亲自用双语给一年级本科生讲授“化学双语教育”。化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刘育教授开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多年来一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创新人才的好苗子,便倾注精力因材施教。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主管院里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程鹏教授多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基础课的教学一线,化学院本科生中目前已涌现出的两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得主就是程鹏教授在“基础无机化学”课上发现、培养起来的。
前几年一些老教师陆续退休,教学师资队伍曾面临过青黄不接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化学院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十五”期间,从国内外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具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学者充实到教师队伍,并且注意到调整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专业基础好、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青年教师安排出国进修的机会。目前所有主干基础课的主讲教师均具有国外学历或曾出国进修,且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从而保证了基础课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的稳定。院里还为青年教师制订了具体的培训计划,让他们为主讲教师助课、辅导实验、答疑。在上讲台之前经过试讲,上讲台之后组织教学指导组成员听课、督导,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院里不仅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还积极鼓励他们申请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许多青年教师很快成为课程组的骨干力量。目前,化学院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化学院现有教师2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6人,教授89人,副教授85人,讲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0人,占60%。“十五”是化学院的代际交换期,目前全院所有基础课课程组带头人都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接,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开始崭露头角,较好地解决了前些年出现的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学院的发展后劲也更足了。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南开大学化学院在全国最早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由申泮文教授主持制作的《化学元素周期系》是我国第一部多媒体化学教科书软件,也是我国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化学院还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中的《普通化学》项目,编写了配套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由程鹏、车云霞教授等主持建立的“高等化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针对以往多媒体课件过于整体化,不易拆分、更新的难题作了重大突破。该平台按二级学科建立知识点框架,用积件的思想,打破传统的课程和教材的概念,素材就像是一堆各种形状的积木,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素材组织搭建成具有个人授课特色的教学内容,真正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该平台使用XML技术,构建共建共享平台的框架结构,既便于现在操作使用,又便于今后更新换代。该平台资源库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实验、知识单元、结构数据等多媒体素材7000多个,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反映:“以前上课是多记录而不多思,现在上课是可以多思而不多记了。”“用电子教案上课看得清,有的概念更容易理解。”现在全国已有80多所高校在教学中使用该平台资源库。“《化学元素周期系》多媒体教科书软件及教学成果”和“高等化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分别获得了2001年和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纵观这些年南开化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历程,以特色促发展,以创新求发展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思路并已见成效。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建设。近年来,双语教学的开展与国外先进原版教材的引入,使南开化学本科教学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迈出了第一步,但是真正的本科生国际交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还将开辟多种渠道,组织短期(如暑期班形式)和长期(一年交流)的学生交流活动,加大国际交流的规模与力度。同时还要争取举办或积极参与国内高校间的学生交流活动,如创新活动竞赛、实验竞赛、学生论坛、暑期学习班等,并可选择部分学生参加校际交流活动。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