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和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魏屹东




  摘要: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有自己的和谐发展规律——系统性和谐、规律性和谐、审美性和谐和教研相长性和谐。与这些规律相应就形成了和谐教学的一般方法——整体法、协同法、审美法和渗透法,而图示法是和谐教学的具体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构成了和谐教学的理论核心,图示法则是和谐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关键词:和谐教学;科学哲学;图示法
  
  一、教学系统性和谐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或交互性、有序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和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活生生、有思想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转化为整体的功能,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关联性或交互性是说,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应该相互作用,消除不应有的对立,彼此渗透、中和与融合,从而达到和谐。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是至关重要的,紧张的师生关系难以构成和谐教学。关联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要求教师注意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挖掘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的潜力,比如学生学习努力与否与学习态度有关,而与智力无关;要求教师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促成学生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比如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术沙龙和进行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事实证明,这比单纯自学效果好。
  有序性是说,和谐的教学必然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不是和谐。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是按照“组织教学—讲授—讨论—小结”的程序进行的,倒置就显得混乱。有序性也表现在所教内容中,比如,先概念后原理、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还有,按照规律去教学就是有序,否则就是无序,有序的教学必然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清晰性。
  动态性是指,和谐教学不是静止的学习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学过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学相长”就是以互动促发展的动态教学过程。动态性要求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协同性是说,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还应该相互协同。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作用与协同是和谐的必要条件,只作用不协同,就会产生冲突,只有在协同基础上的作用才会产生同一、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内容与形式的协同。没有协同,也就不会有和谐。
  要做到教学系统性和谐,应该把握好8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既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与和谐教学是不相容的。
  2.导学与自学的关系。导学与自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具体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导学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一句话,在实践中学习。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难的深的内容要精讲,略难略深的要略讲,不难不深的不讲,让学生自学,教师督查。不分内容一概采用一种形式是不可取的。
  4.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味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是不可取的。科研应该包括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而且学术研究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转化为研究成果,以教学促科研。
  5.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事实上,能够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6.备课与讲课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才能讲好课。备课的形式有两种:手与脑。手的准备是写出详尽的教案,脑的准备是在脑中形成教案,并不一定要写出来,或者只写一个提纲。我认为,从手到脑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脑的准备是胸有成竹的表现。创造性的教学是不应该受制于教案的。
  7.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不是能力,但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获得了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8.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那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协同。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二、教学规律性和谐
  
  教学是有规律的。和谐教学必须是按照规律进行教学。符合规律就是和谐,否则就是不和谐。我将教学规律概括为三条:内容与形式统一、结构比例协调和认识与心理统一。
  首先讨论内容与形式统一规律。和谐教学必然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定的教学内容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而一定的教学形式则表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在大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重要的,一看就能懂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学,不需要教师去讲。教师应该讲授新内容,而且信息量要大,教学内容的新奇性和信息量大小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内容新和信息量大并不否认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重要,只是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更突出。教学形式只有和一定的内容结合时才是有用的,否则就是“花架子”。
  其次探讨结构比例协调规律。在教学系统,所谓比例协调是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比例结构,比如在50分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讲授、讨论、小结的比例为2:20:20:8。当然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但一般来说,组织教学和小结的时间肯定少于讲授和讨论的时间。违背了这个原则,教学过程肯定是不和谐的。这一规律要求教师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而把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