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教学型大学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阮湘元

教学各环节之中,努力为学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精心设计课外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过分追求学科理论知识系统性、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着力构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结构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与体系。
  新建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的错位嫁接,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办学定位、新的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育教学模式之中,改革教师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和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法,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东莞理工学院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设立“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等途径,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立班主任助理、实验员助理和行政助理等校内实践锻炼岗位,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创造机会;充分利用东莞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发达、高新技术企业多的优势,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将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它们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5.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通过完善制度,建立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机制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融入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从观念更新、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运行机制、手段工具等多方面着手,建立从人才培养计划设计到毕业生质量调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系统;建立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决策者、用人单位等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对课程、教师和院系工作的动态监控和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网络和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信息搜集处理手段的科学化、网络化和立体化;建立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有机结合的质量保障和促进系统,形成全员参与的多方位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二、新建教学型大学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1.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方案
  (1)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和讨论,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经常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讨论活动,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使现代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完善,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贯彻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内学时压缩在2300学时左右,实践学分和创新学分占总学分约45%。不断修制定和完善校内管理制度,形成稳定、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鼓励教师开展深化创新教育的探索实践。加大对教改工作的投入,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立项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3)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地开展教改试验。东莞已是世界制造业名城,二、三产业十分发达。充分利用东莞丰富的社会资源,每个专业建立约5个校外实习基地。根据东莞经济结构模式特点与需要,选择与地方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电子信息、机械、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进行“3+1”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深入开展创新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所谓“3+1”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在前三年完成,集中约一年时间(包括2~3个暑假),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4)建设长效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式应用型人才成长环境。针对新建教学型大学学术氛围不浓的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一个突出内容,有意识地构建以人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核心的创新式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2.几条具体措施
  (1)设立以学生为主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鼓励帮助教师学生共同申请科学研究、教研教改项目,每年开展一次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和项目验收、评优活动,表彰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使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
  (2)建立学生班主任助理、实验员助理、行政助理制度,选派优秀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实验课的实验员和校系管理部门的办事员。
  (3)每个专业将创新活动计划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完善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加自己的科研工作的措施。
  (4)邀请院士、企业家、著名人士给学生讲座,学生参加这些讲座给一定学分,将各种形式的形势报告会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
  (5)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东莞制造业发达,IT高新技术企业多的优势,通过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使每个本科专业有3个以上的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将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请进来”,为学生举办讲座,指导毕业论文,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实习顾问等形式,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育人合作;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找门路,寻求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增加接触社会和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锻炼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合作,为企业排忧解难,实现校企双赢;利用校内资源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或技术开发中心,构建以重点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为主的创新集成环境。
  
  [责任编辑:杨裕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