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赵良庆 蔡敬民 魏朱宝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是关键,亦步亦趋,一味地模仿和照搬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或者与老牌本科院校进行全面的竞争对于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不适当的,错位竞争,将目标定位于按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唯一选择。应用型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探讨的热点。在2001年教育部的4号文件,2005年教育部的1号文件,2007年教育部的2号文件都强调指出,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年来,合肥学院积极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特别是在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以明确学院办学定位为主题,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2004年,我院在三校合并之初,开展了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的大讨论,在总结和传承办学历史的基础上,发挥学院办学的比较优势,明确地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性、突出应用型、坚持国际化,但是,对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一开始在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为此,学院以明确办学定位为主题,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一次对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的研讨,通过研讨,全院上下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澄清了过去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传统的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改变那种把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当作是理论验证的错误认识,实践教学它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二、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初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设计阶段,是关系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必须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而实践教学体系中包括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具体构建过程中,我们坚持“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原则、四个结合”。
  一个目标: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紧密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不同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提出具体的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并分成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等子目标。
  两种能力: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总体目标,我们提出在实践教学上要增强学生两个方面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个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开展实践教学;系统性原则,即按照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干削支、整合集约;渐进性原则,即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来安排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分成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专业认知性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依次递进,确保四年不断线。
  四个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和技术适应能力四个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到创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借鉴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增加认知实习,实行九学期制
  我们把Fachhochschule(应用科技大学)的认知实践学期引进来,实行九学期制改革,即在大学二年级设置了一个3个月的小学期——认知性实践学期,这样加起来就是九个学期。学生在此之前还没学习多少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到底到企业去干什么呢?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我们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本专业需要什么样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岗位实习。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以后,他们会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会有更多的思考,这样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在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006年我院在旅游专业进行试点,率先开始了认知实践,今年60%的本科专业即将要进行认知实习。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一是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不仅是作为理论课的一种验证,而应该是自成一种体系,我们在实验课程安排上,尽量减少一般性的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对原来单一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综合性实验,同时增加设计性的实验。目前学院各工科教学单位均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都是人才培养重要环节,这些实验室教师和理论课教师一样都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
  二是少台套大循环:教学经费对于一般高校来说应该都不很宽裕,尤其对于地方性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是捉襟见肘,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误区和观念上的陈旧,长期固守单人单套,全班学生可以一次性地做同一个实验,但是一台仪器一年用不到几个小时的低效实验模式,造成在经费上一方面很紧张同时又存在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一些更新较快的设备。为此我们探讨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大大降低实验室的投入。
  三是开放实验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我们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对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要求每天要开放12个小时以上,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做实验。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我们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每个专业安排100学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