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

作者:陈新仁

文献。
  (6)介绍研究范本,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规范
  为了让学生熟悉研究方法,我们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短小精湛的研究论文(涉及摘要、关键词、结构、文献引用、注释、参考文献等),通过介绍相关研究,指导学生如何设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如何引用文献、书写文献目录(APA)等,尤其强调不得剽窃。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布置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正确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7)安排课堂汇报,引导学生打造学习团队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习惯,我们将学生分成4~5人不等的小组,就部分专题(如“合作原则”、“社会方言”、“语用失误”、“第一语言习得”)开展团队工作,涉及资料搜集、材料整理、制作课件、课堂汇报等过程。我们要求每个小组明确分工,同时强调团队协作精神。从实践看,学生非常喜爱这种教学安排,热情很高。制作的课件非常具有创造力。当然,教师需要提前数周指定汇报时间,在学生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内容的把握,要求学生至少提前一周将课件通过因特网电邮提交,对学生制作的课件提出修改意见。这一举措能充分调动学生群体参与课程、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以我为主”,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团队。
  
  三、几点建议
  
  在“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可以打破过分侧重传授系统语言学知识的教学框架,变一言堂的灌输为共同思考、相互对话、寻求规律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好奇心、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语言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开展包括观察比较、分组讨论、课题研究、学习汇报、专题性活动等研究型教学活动,可以大大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助于创造一种愉快、宽松、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
  但是,从本人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在“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议教师主动适应角色转换。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知识传输者变为多重角色,集知识讲解、活动组织、行为监控等任务于一身,重启发,多鼓动,指导超越课堂,包括课件制作方面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多才多艺,具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
  (2)建议将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做适当的结合。传统接受型教学虽然有很多的局限性,但也不无其优点,如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充足的信息量。研究型教学由于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往往会抑制教师的传授作用。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不宜全程大量单独应用,而应和其他教学法配合使用。(范惠林,赵思宏,2002)
  (3)建议改进考核方法,促进学生全方面参与课程。学生参与课程的深度和幅度是课程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由于教师主宰课堂,加上“英语语言学导论”非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教师很少给学生布置作业,只是在最后阶段布置考试或写论文作为考勤之外的全部考核内容,结果学生平时轻松,最后紧张。引进研究型教学后,我们需要增加平时考核,不仅关注出勤,而且关注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并不定期地布置文献查询、语料搜集、材料归纳、命名,广告,告示类创作等课外作业形式。课程结束后,再安排以基于语言调查或语料分析的小型论文写作。在比重上,平时成绩应占更大的比重(如出勤10%、课堂参与及课堂汇报20%,课外作业30%),课程论文可以降低比重(可占40%),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过分担心最后的“过关”,影响平时的学习。
  
  责任编辑 陈立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