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

作者:孙莱祥 张晓鹏




  摘要: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有效措施非常重要,本文提出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质量观,即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发展质量观,以此来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提出了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主要观点,并将实证性调研结果作了统计分析,得到有关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一些新认识。
  关键词:教学质量;质量观;因素分析;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背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周济部长就有很多论述:“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当前更重要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育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坚决把教学质量抓上去”。财政部和教育部专门拨款25亿元推出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此,我们开展了“有关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是如果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清楚,有利于抓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作为“质量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评什么,如何评,这都是有待讨论研究的问题。教育部为此已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将组织力量进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项目”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项目”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评估方案的制订无疑可以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二、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质量观
  
  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分析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影响质量的因素,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分析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我们回到了问题的原点——什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即高校教学质量的概念及含义。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下位概念。一般讲,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是从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去考虑,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则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人才培养质量的部分。但在价值取向上二者是一致的。概括地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概念界定为:高等学校为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确立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的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以期达到预期效果,这就是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质量是一个目标参照性概念。教学质量是以教学活动对实现教学目标的贡献来确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时代的变化需要传统本科人才的质量观也作出相应的变化。在教育学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质量理论,即:
  工具理性质量理论:把教育看成是有输入和输出的“产品”生产过程,其目的是将毕业生作为产品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按其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来评价的。因此其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必然侧重于评价教学传授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在这种质量理论的引导下,教学过程强调体系化、逻辑化、序列化和结构化,重视纯理性、科学标准,忽视创造性,自主性等品质挖掘,重视社会需要和学术需要,忽视生活需要。
  人本主义质量理论:教育是学生的自我实现过程,教育质量就是学生个体认知、情感等个性发展程度的反映。它必然关注学生的发展质量,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教育应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课题,更加强调学生潜力的发展,以达到人的自我实现,按这种人才质量理论,评判大学教学质量,不仅看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各种技能,更应该评判其帮助学生不断自我实现的成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当作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这两种教育质量理论指导下,随着时代变化,形成三种质量观:
  1,合规定性质量观: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各项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教育就是合格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在高度计划经济下,高等学校教学上实行的就是国家制定的统一教学标准,当时称为“一包二统”,即包分配,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
  2,合需要性质量观: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本科教学质量观也随之变化,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教学的需求和期望的不一,存在着需要类型和期望值的差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分析不同主体的需要,实现高等教育对他们的个性化服务。所以,高等教育越是能充分满足不同需要,则质量被认为越高。当时提出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来进行教学改革,如设置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实行模块化教学等。
  3,合发展性质量观: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促进社会的积极变革。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也必须使这些人能够适应未来,所谓高质量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来创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人才培养逐步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质量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转变:在主客体层面,从“满足某种质量规定性”到“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转变;在时间维度,从“为已知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社会培养人才”的转变。
  同时,我们得到三点结论: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应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教育。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结合,必须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一元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平衡。
  2,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是衡量标准基本上仍是由国家或者由具有政府背景的权威机构制订的,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注意到其他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诉求。虽然人才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仍是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主流,而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也需要考虑市场中不同主体对质量的需求。但更应了解到教育活动的超前性,而应有发展的眼光,确立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又能引领未来社会发展也符合更好促进人的发展的质量观。
  3,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作为分析影响本科教育质量主要因素的出发点: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是形成某种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以学生为本是各种质量观的最终归宿。
  
  三、如何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国内外文献中可以梳理出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例如:教学理念、办学定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师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招生方式和生源质量、学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教育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教学设施和条件、国际化等等,这些因素或虚或实,影响作用或大或小,有的是直接影响,有的是间接影响,各种因素往往又绞在一起,有时很难辨析和分离并进行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