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加强教学训练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作者:宋光辉
完成的对一所“211工程”大学教师的抽样调研(约10%的抽样)显示,39%的教师认为无法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35.6%的教师认为与学生沟通不够;62.7%的教师认为通过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较大提高。相当数量的教师对课堂教学并不满意,在教学上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调研同时表明,只有11.9%的教师对教学理论缺乏兴趣,即大部分教师仍然对教学理论感兴趣。数据表明开展教学训练符合教师的内在需求,这是教学训练工作能够开展的重要基础。
但从国内的总体情况看,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滞后、经验办事的局面。大致表现在:
首先,由于基本理论的不足,大多数高校对教师教学训练工作的设计与反思多借用、套用一般教学论关于教师教学工作的理论话语和解释框架,而忽视了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即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科研成就,这一点在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学生在诸多方面,包括年龄特点、社会性、学习和与教师的关系等方面,与中小学生存在巨大差异。简单套用一般的教学论话语(包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显然不能满意地回答很多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也难以对高校教师教学训练工作带来有效的指导。
其次,目前对不少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还停留在一般理论灌输和对一般教学方法介绍的水平上,很难改变高校教师仅仅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先前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习惯。而且,这种培训或者训练方式本身也违背了教学训练的基本规律,即用陈旧的方法向高校教师陈述最新的教学理念、介绍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可能也是无效的。
再次,已有的高教研究工作往往把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作为其他工作的一部分,而缺乏这项研究自身的价值和独立性。高教研究机构的很多工作是围绕校长的决策需要展开的,缺乏对教师教学及教学训练工作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长期以来,这些研究存在缺乏学理性和系统性的弊端。
上述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教学依然存在满堂灌的情况,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有效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脱节,“会教不会研”或者“会研不会教”的情况比较严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交流,难以形成共同学习和共同研究的局面;新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遇到极大的阻力或者实效不高,并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等。
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了开展教师教学训练的可行性,教师的有效需求提供了教学训练的合理性,国内的现状也表明了教师教学训练的紧迫性。
三、西南财经大学在教师教学训练上的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于2006年10月正式成立教学训练与评估中心,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教学训练。中心致力于从理论上对高校教师教学训练工作进行必要的学理说明,以期在教学论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操作上建构一套可行性的教师教学训练方案。按此工作思路,中心成立以来,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逐渐形成教师参与教学训练的氛围。在目前的体制下,尽管教师对教学理论有需求,也存在改进教学的主观动机,但基于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缺乏吸引力等原因,不少教师仍不太愿意参加教学训练。为此,我们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大宣传,让广大教师树立终身教学发展的理念,确立“教学是可以改进的”的观念。同时,形成相应的制度体系,将课堂教学水平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挂钩,在必要的情况设立教师教学岗位退出机制,形成适当的教学压力。
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三个层次的教学训练体系。一是新教师教学训练。主要针对新进校的教学经验不足一年的教师。新教师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微格教学、教学理论前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技巧、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内容,持续时间为两个学期。每位新教师都要接受2到3次微格教学诊断,并系统参加教学讲座和教学研讨。达到一定标准,同时课堂教学效果连续多次测评合格的,获颁《西南财经大学教学资格证》。实践表明,新进教师经过教学训练,课堂教学水平普遍有了改进。从两次学生评教测评结果来看,80%的新进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了提升。从新教师的反馈来看,在各项教学训练活动中,普遍认同微格教学和教学研讨工作。二是在职教师教学训练。凡我校5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均需参加。我们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讲座、教学研讨,并提供了微格教学诊断、课堂观察、早期评价、个别教学咨询等一系列教学服务项目。学校利用积分制进行管理,开设的教学训练课程与组织的培训活动都对应一定的积分。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研讨活动,一次获得10个学分。学校以三年为一考核周期,原则上每位教师需修满60个积分。学校开设的主题包括“有趣的学生与有挑战精神的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何组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安静的学生和爱发言的学生”、“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组织积极、互动、合作型教学”、“教学风格与教师的魅力”等,从实践效果来看,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三是教学技能提升训练。主要针对连续两次以上学生评教的教师。大学教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群体,对这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训练,我们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以微格教学、教学评估、教学咨询为主要服务内容。我们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深度挖掘学生评教等各种数据所揭示的信息,依托教育教学理论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争有效地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由于一些教师难免存在抵触情绪,这也是目前教师教学训练工作的难点之一。
探索和完善课堂教学水平分析体系。一种可能比较盛行的观点是教学质量是无法测度的,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了学术界对教学水平的深度分析。目前我们的努力是,依托互联网、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和教学论等相关工具和专业知识,从学生评教等大样本数据中,从学校、学院和教师三个层面,分析学科、班级大小、课程性质、年级、教师个人特质、职称、学生成绩对评教结果的影响。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学科性质较大程度地制约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班级人数大于一定数量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急剧下滑;选修课往往能得到更好评价:学生成绩与教学水平的相关性比教学清晰度与教学水平的相关性低等。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如何分离和控制这些变量对教学水平的影响。
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训练的复杂性;大学教师作为学历较高和自尊心较强的群体,这就决定了教学训练的挑战性。是创新,就意味着要正视这些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表明,开展教师教学训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