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加强教学训练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作者:宋光辉




  摘要:基于大学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和学生需求渐趋多元化的现状,基于国外和港台地区多年进行教学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在国内高校系统开展教学训练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西南财经大学在开展教学训练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教学水平;教学训练;微格教学
  
  大学课堂教学往往面临着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困难的困境,以至存在“难以找到有效的手段改进课堂教学;好的教师都是天生的”等固有观念。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以加强教师教学训练为抓手,可能是目前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合理选择。
  
  一、开展大学教师教学训练的背景
  
  如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促使教师优化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学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和教学实践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我国,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训练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训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滞后。我们认为,当前提倡加强大学教师教学训练是基于如下三个背景。
  第一,课堂教学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具有中心地位。大学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致力于教学资源质量的提升,包括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高质量的教材、优良的教室、完善的实验室等,可以概括为硬件建设;一是教学制度优化,包括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等。这两点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方面,但这些改革要体现效果,有效传递到“学生”身上的主要媒介或者说路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学建设成效“物化”到“人才”的平台,即“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第二,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同样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不同教师讲授教学效果往往会有很大差异,根源在于教师教学素质的不同。就我国来看,大学教师往往来自于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知之较少。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两个来源:一是自身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基于“干中学”的效应,通过熟能生巧,逐渐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一是来自老教师的传帮带,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不断改进教学。这两种形式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其显著表现是,有的教师教学经验很丰富,但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提升,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匮乏。有研究表明,教龄与课堂教学水平呈倒U形关系,即教学水平上升到一定阶段后,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同时,教师可能通过自我评价或学生评价发现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但难以寻求到有效的理论或有效的手段去改进教学,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会形成职业倦怠,这时教师往往也缺乏改进课堂教学的动力。
  第三,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大班教学的数量日益增加。1999年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导致单位班级人数的增多,100多人的大班普遍出现,从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本科生课程到研究生课程,大班教学开始逐渐成为常态,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方法单调,一般采用讲授法;课学教学秩序差,学生参与程度低:师生关系冷淡;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针对性不强等。但对如何有效进行大班教学,在实践上有了一些经验积累,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二是多媒体教学开始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模式。随着投入的增加,许多大学新建了数量众多的多媒体教室,现在很多教师都已习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但存在弱化教师主体地位、学生存在思维惰性、教学内容逻辑性较差、教师无板书或板书较少等弊端。不少教师还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多媒体作为教学内容的传播和表现形式,不是教学内容本身。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是否完备,教师教学是将知识(自己的感受)编程后用媒体传播出去,选择表现形式的标准是用更加容易理解的、完美的表现效果来传播知识,而不应不分学科、专业、课程性质,一味地采取多媒体教学。目前亟待研究的是如何根据不同学科类型,不同教师风格有针对性开展多媒体教学。三是大学生对课堂教学要求提高,需求更加多元化。大学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也是重要的人际交往场所。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来自多方面,归纳一下,我们认为三个标准尤为重要:第一个标准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掌握到本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没有内容的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第二个标准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传授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氛围,原因就在于教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存在差异。第三个标准是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作为学生重要的人际交往场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吸引学生。最近,我们进行的一项基于9万多份样本的数据也证明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9项指标中,大学生评价最低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灵活,能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富于启发性。”这表明,我们的大学课堂规范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上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开展大学教师教学训练的可行性
  
  要在国内系统开展大学教师教学训练是一件全新的任务,但并不表明这项工作在国内外就是空白。目前来看,国内外同行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得到了一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从国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来看,许多大学设立了“教学卓越中心”、“教学训练中心”或“教与学促进中心”等专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观念为主要工作职能的机构,如哈佛大学的帕克教学中心、美国西北大学的Searle教学卓越中心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学卓越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的教与学促进中心、台湾国立东华大学教学卓越中心等等。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设立教学训练中心(教学卓越中心或教学发展中心)是大学较为普遍的做法。这些机构一方面负责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日常教学工作的评估和教师晋升职称的考察等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对课堂教学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
  从国内看,许多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室),专门负责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取得了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提高高校的教师教学质量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带动了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和教学技能的关注。同时,许多新的高校教学工作方面的问题,比如双语教学、新教师的教学熟练水平、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等,都成为摆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面前的紧迫问题。依托这些研究机构,不少高校提出了相应的教师教学训练计划和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检验。
  从教师来看,普遍具有改进教学的诉求。最近我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