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李其荣 邢来顺 曾晓祥
式。既叙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纵向演变,又注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的横向联系。
第二种,王斯德主编的三卷本《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总体运动规律,揭示人类社会由地域性历史向整体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其中第二卷为《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强调“工业生产方式”。
第三种,马克矗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根据文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学界的习惯做法,把它划分为两个时代,即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书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把工业文明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工业文明的兴起;第二阶段,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
第四种,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坚持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和实践检验结果的根本标准,将近代社会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其基本着眼点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资本原始积累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上几种世界近代史版本,各有千秋,反映了研究者对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不同观点,是不同学者的见仁见智,乃是正常现象。
本课程从现代化的视角将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500年到1780年,是世界现代化的起源和准备时期,其基本特征就是瓦解农业文明。第二阶段从1780年至1860年,是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是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大转变过程。第三阶段从1860年至1900年,是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周围地区扩散,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这次大浪潮使“西化”或“欧化”成为鲜明的历史发展潮流。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历史系基地班和普通班的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理解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进程,是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历史。学会用生产力标准评价历史现象,依据客观规律认同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历史与世界近代史教学与研究奠定基础。
二、启发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研讨教学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素以严谨闻名于世,但在培养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则显得明显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教学理念、教学阶段和教学方法陈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正如山东师范大学陈海宏教授在谈到我国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说:“史学观念和理论比较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呆板僵化,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促进其积极思维,远不能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所以,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的世界史学科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此则存有不同意见。2002年10月12—15日,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和《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了“新世纪世界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新世纪我国世界史学界召开的首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学科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诸方面展开开讨论。关于人才培养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指出,“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有创造性的研究。”武汉大学吴友法教授认为“历史研究的最高层次是史论结合,理论与宽广的知识相结合”。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强调在世界史教学中,“要强化世界史专业的特色,注重语言的多样性”。这些意见对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小课程坚持教学改革,让讲授中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现实性、针对性,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本课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启发性人才培养模式。邢来顺是院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他倡导研讨式教学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研讨式教学,推动了师生良性互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根据邢来顺的教学体会。他选择了一个25~30人的小班,进行研讨式教学。首先,他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查阅老师布置的相关文献和论文,了解有关学术动态,并形成自己的思路、看法,撰写发言提纲。第二,由老师选择好研讨视角,找好课堂研讨的互动焦点,在研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启迪学生思维,做好点评总结,给学生留性爱思考的空间。
以世界近代史课程中“近代德意志统一运动”一章为例,他设计出以下研讨式教学过程:第一步,在这一专题开始前,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的准备工作,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近代德国统一运动的中外文书目和论文,了解相关研究动态,同时引导性地列出即将讨论的重点内容。诸如:中世纪以来德国长期分裂的原因,近代德国统一运动的必要条件,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历史作用等。第二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首先是学生就有关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并进行相互探讨;然后,教师通过穿插点评和归纳总结的方式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与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相比,在本科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研讨班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具体而言:第一,可以革除老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第二,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自的研究和思考能力。第一,有助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讲台意识,为其日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打下语言表达方面的基础。第四,研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带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往往成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基础,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教学活动既不是单独的教师教授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学生学习活动,而是教师教的活动与所引起的学生学的活动有机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的转变。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特别注意抓好课堂讨论环节,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主要采用了两种讨论方式:一是确定统一的讨论题,如李其荣在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在给2006级历史系基地班的授课中采用了这种讨论方式,讨论题为:“为什么说1500年前后世界正进入一个人动荡的时期?这个大动荡时期对于现代化进程具体什么意义?”。二是在课堂上交流课程论文。开学初,老师就给学生布置撰写课程论问的任务,要求文章不少于8000字,选题要新颖,引文要规范;在期中进行课科论文交流,每人限时8分钟,学生进行交流后山老师进行点评。课堂讨论既是师生互动,又是情理交融、教学相长,提高能力、增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