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以效率为视角的高校班导师导学模式
作者:吴静芳
关键词:班导师;导学模式;效率
一、班导师导学内涵及目标
高校中的班导师制可追溯至19世纪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牛津大学所推行的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师生关系。近年来,班导师制在国内高校日益流行,成为高等教育中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班导师制是一种新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它不同于专职辅导员制度,其队伍由专业课教师构成,其工作内容以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导学”为特征。所谓“导学”,按笔者理解,就是在提倡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其学习生涯全程导入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在专业与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学术探索精神的培养、甚至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引领的一种机制。导学的核心是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导学贯穿于大学4年全过程。由于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导学应结合各阶段的学习特征,有层次地展开,逐层递进,有的放矢,以求导有成效。班导师的导学目标具体来说应含有如下两个递进层次。
1、“入门引导”目标。这一目标对象为大学新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新生在进入高校的第一年中,普遍表现出对大学学习方法的陌生、对专业内涵的茫然,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思维和方式。因此,对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导学的重心应该是“认知式”和“解答式”的引导,即:(1)引导学生对所在学科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及设置有基本的了解与认知,使学生对专业形成概要性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以便于学生学有目标和动力。(2)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具体困惑和疑难,在答疑中让学生掌握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的大学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顺利度过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过渡期。
2、“学术探索引领”目标。这一阶段一般为高年级阶段,针对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有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特点,班导师导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学问的兴趣上,养成学生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哥拉斯费尔德(Ernst yon Glasersfeld)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当有了探索知识的主动意识时,学生才会积极地吸收所需知识,架构自主学习的知识体系。但认知主体这种意识的产生,依赖于一个具有激发、引导和示范效应的学习环境。班导师对学问的追求精神、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问题能力、独到的分析能力,对学生学术兴趣的养成具有非常好的示范和熏陶效应。
二、目前班导师活动的主要模式及其利弊评析
班导师工作的主客体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专业教师和所在专业的学生。导学机制的实现有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指导、带教、咨询或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因此,班导师开展工作的首务是搭建有利于师生交流的平台。目前各高校班导师导学中的师生交流方法多种多样,就笔者所了解的较为常用的有以下一些做法:一是教师给出一周一个固定坐班时间,学生到指定的办公室前去咨询;二是由学校或学院组织大型咨询活动,集中各专业教师,集中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三是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交流和解答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有些院校还创造了带有“亲民”色彩的方法,如宿舍走访、举行主题班会、师生郊游等。
应当说,以上方法都是专业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比较可行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方法,各有各的长处。例如,固定咨询时间的方式能给予学生与班导师每周进行交流的保证,能强化个性化辅导;集中式的大型咨询活动能让学生享受“一站式”咨询服务的好处,各类学科和专业教师聚集一起,可以解决边缘学科领域的问题;座谈和走访等方式能营造轻松的氛围,可以消除学生对导师的陌生感,拉近师生距离。
但是,从效率角度看,这些方式无论在学生受益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显不足,受到时空的限制。总体上说,相对于连续多年大学扩招后的学生规模,班导师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首先在时间上,导师通常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学生也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师生交流的时间经常很难达成一致,有限的教师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实践中往往发生教师有空而学生上课、或者相反的尴尬现象,再加上师生各自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更使双向选择难以平衡。其次在空间上,固定咨询、走访、座谈等方式都要受到场地限制,无法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面。时空上的限制,造成导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浅层次的、简单的、不费时的问题,或者限于生活感受方面的问题。
三、构建便捷而高效、灵活而多样的班导师导学模式
根据效率原则,班导师导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便捷、灵活、有效、实用”。具体来说,应符合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与导学目标的一致性原则。如第一部分所述,导学目标有阶段性特征,低年级阶段为入门引导型导学,高年级阶段为学术引领型导学。目标不同,指导方法要有所区别,适宜的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交流过程的有效性原则。所谓交流过程的有效性,是指班导师的指导内容应能适应学生需要,能实实在在解答学生疑惑,而不是追求形式主义。
第三,主客体参与的便捷性原则。在繁忙的工作与学习之外,要使班导师能够对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辅导,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参与其中,师生交流渠道的通畅性、时间与场所的便利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上述原则,本文提出一个便捷而高效、灵活而多样的班导师导学模式(见下图)。
这一模式含有目标层次和实施策略两个内容。便捷而高效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导学的手段和过程环节上,灵活而多样的原则体现在导学的内容、班导师配备制度的环节上。在两个目标层次指导下,实施策略由导学内容、班导师安排和师生交流方式三个部分构成。
1、在导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指导,突出针对性,对不同年级给予不同内容的指导和咨询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好地适应各学习阶段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差异,在导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指导。分层指导最大的好处在于:目的清晰,内容明确,能解决实际问题,能避免内容空泛、不切实际的弊端。一般来说,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主要是考研、考证、留学和就业等;2、3年级学生全面涉入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专业思维基础,对专业知识和理论进一步探讨的需求就比较突出;刚进入大学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