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如何讲好基础课

作者:赵凯华

在学生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是讲不通道理的。所谓的素质应该是包括知识在内的,同时也包括方法。在讲知识的同时要把方法渗透在里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素质。
  现在经常谈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呢?背几句唐诗,懂一点红楼梦,这当然是属于中国文化的素质,不过不能过多地开设这种课程。因为这会大量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应该学习的课程就会受到排挤。实际上,我们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不是只有那些所谓的素质课才能培养素质的。那么什么是素质?说法很多。我现在不说人文素质,就说科学的素质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有点像笑话,不过包含了真实的道理在里面。有人说什么是素质,就是你大学学完多年之后几乎全忘了时,剩下的那么一点点就是素质。我们在大学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不可能什么都记得,除非你现在正干这个事情,用到这门知识。若干年之后,我们会忘记绝大部分的概念、公式、方程式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大学白念了。与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相比,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够判断它是哪方面的问题,该问哪个领域的专家,要查哪方面的资料。这种能力是大学累积下来的。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素质。我们教课的时候,应该传递给学生什么是最根本的东西——当公式都忘了,还印在脑海里的东西。我想举一个实际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上海某电视机厂引进荷兰品牌的电视机在国内生产。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想要将里面的一个部件——偏转线圈国产化。但是搞了两年多都没有成功,扫描出来的图像总是畸形的。后来新来了一位毕业生,他觉得这属于电子光学的问题,于是就查了这方面的书,请教了这方面的专家。经过了多次实验之后,终于做出了合格的线圈,之前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以前的人一直认为偏转线圈是电感元件,于是就查电感手册。但实际上偏转线圈是电子光学器件,关键的问题都搞错了。我觉得这一点就是素质,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
  
  七、基础课教学就是“接口与窗口”
  
  我刚才一直都在讲基础课的教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不一样的,专业课比较深,比较难;而基础课应该讲得比较浅,比较宽。在这种意义上说,基础课比专业课难讲。在国外,博士生可以给研究生讲课,但是基础课都是由资深的教授亲自主持的。讲基础课需要深厚的积淀,更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因为知识发展很快,讲基础课时虽然不需要艰深的知识,但是需要把前沿的东西渗透到课程中去。这就像编教材时出现的“接口和窗口”的概念。有些是和其他学科或者今后的研究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要讲深讲透;有些东西则只是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要求不高,知道就可以了。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但是也要讲,因为这些是很重要的东西,学生需要知道,虽然并不一定现在就要理解。
  中国学生害怕考试,所以当我讲到一些很前沿的问题时,他们往往心情比较沉重,一下课就来问我这些会不会考试。所以我就在讲课之前把话说清楚,哪些知识是要掌握的,哪些只是要求知道,不会考试。这样学生的心情就放松了。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另外,我想再强调一下,讲课时的态度、心态要摆正。任何老师都可能犯错误,甚至讲错;被学生问住,更是常有的事。发现错误一定要勇于改正,及时改正,事后多反思,不能误人子弟;被学生问住,要大方地承认,这就是教学相长。
  
  (本文根据赵凯华教授2007年12月18日在第一届“北大教学论坛”上的演讲整理编辑而成,原载《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本刊转载时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陈立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