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张謇与蔡元培教育思想之比较

作者:陈 炜

文中,又提出将高等学校分为“学”和“术”两个类型。他说:“文理两科,是农、工、医、药、法、商等应用科学的基础,而这些应用科学的研究时期,仍然要归到文、理两科来”。“所以,完全的大学,当然各科并设,有相互关联的便利。若无此能力,则不妨有一大学专办文理两科,名为本科,而其它应用各科,可办专科的高等学校,如德、法等国的成例,以表示学与术的区别。”蔡元培此处的本、专科不是指现在办学层次上的本、专科,本科是指各科之本,即各科的基础,属于“学”;而专科则是各科的应用,属于“术”,
  蔡元培在这里把高等学校分为“学”和“术”两类,研究高深学问的当属“学”型的“本科”大学。蔡元培尽管没有说过“学”与“术”那个更重要,但从字里行间不难判断他的倾向。
  张謇对各类办学层次及其发展次序,有其独到的见解,“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张謇1902年开始筹办师范学校,然后先后兴办初、高等小学、中学和各类实业、职业学校,1912年起开办高等专门学校。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张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显然和蔡元培有很大不同,张謇所创办的高等学校,都是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应用型的专门学校,是属于“术”型的专科学校。张謇创办的高等专门学校,如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南通农业专门学校等,主要是为他创办的实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张謇打破封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传统,主张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曾留学德国,深受德国近代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与洪堡(1776—1835)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从这样的教育目的观出发,洪堡高度强调大学中的哲学和语言学科教育,将他们列于各科之首,其次还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认为纯粹科学的抽象思维是精神训练的极好材料。与此相应,洪堡反对在大学中进行任何有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洪堡提出了两条著名的高等教育原则,一是教学和研究相统一,一是学术自由。这两条原则,在蔡元培办北京大学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张謇在南通办高等教育的思想,则和美国的“莫利尔法案”和“威斯康辛思想”异曲同工。“莫利尔法案”拓展了高等学校的职能,表明了高等学校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威斯康辛思想”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其中特别强调第三项职能,即高等教育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张謇所创办的高等专门学校所强调的,也正是这项职能。
  蔡元培提出“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他提出大学研究高深学问,便是对“道”、对真理的追求,便是“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在立于现象世界和有事于实体世界两者之间,他更关注后者。相比之下,张謇强调“学必期于用”,这表明他更致力于“用”,致力于“立于现象世界”,认为现象世界的幸福是领悟和进入实体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张謇的教育思想和其整体经营南通的实践有关。
  中国古代教育中历来有“道”和“艺”之分,重“道”轻“艺”是其一贯传统。“道”和“艺”即类似于我们讨论的“学”与“术”。在“学”与“术”的关系上,张謇比蔡元培似乎更具有现代性。
  张謇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教育家,他致力于南通地方自治,实践遍布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个方面。他没能对其实践进行系统的理论的抽象,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理论。加之他的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南通一地,影响受到限制。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先驱者的伟大。张謇和蔡元培一样,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应当成为我们当今教育改革的宝贵资源。
  
  [责任编辑:杨裕南]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