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陈寿江

业比作一座工厂的话,那么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就是一个个零配件生产车间,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产品的总装车间。各零配件生产车间必须按照总装车间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大量的合格的零配件,确保总装车间能装配合格的产品。自然,总装车间对产品质量规格若有调整,各零配件生产车间也要作相应的调整。据此,我们可以预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若能不断彰显统摄性,以充分彰显高师中文专业课程的师范性。诚如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极有可能成为高师中文专业的“龙头”课程和标志性课程。
  (2)鲜明而自觉的目的性,应该说,无论是过去或现今高师中文专业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有一定目的。但是,教师教育课程仅有普遍的目的性或泛目的性,没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性。因为它大多是作为公共必修课进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呈现的大多是共性的课程内容,与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多数师范院校显示其师范性徒有其表的装饰。而学科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基本上是综合性大学中文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搬用,其师范性价值并没有显示出来。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大为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每年都有大量新的语文教师从师范院校的中文系走向工作岗位,可是他们在语言学方面能够接受的,依然是与综合大学没有两样的、几十年一贯的知识系统,”(3)刘教授虽然说的是语言学类课程,但很值得当局者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作举一反三的反思。不单如此,甚至还有不少人断言:“一个是综合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一个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两人都去教语文,后者不一定比前者教得更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尽管很多,但与不少学科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目的不甚明确、目标指向不够直接具体有着很大的关系。唯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从不丝毫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目的:“语文教学论课程是为高师中文系的培养目标服务的,高师中文系的培养目标指导着语文教学论课程与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论课程体现了高师中文系的培养目标,高师中文系的培养目标是语文教学论课程的目的和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凡立志做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师范生,都应下工夫学好这门课。”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和教材的编写者对课程设置目的的表述,翻阅高师中文专业其他课程教材,像这样对课程设置目的的自觉体认和鲜明主张是十分少见的。
  (3)实践应用性。高师中文专业由其培养目标规格所决定,所有课程都应具有实践应用品格。但是,现今绝大多数课程仅局限于课堂内传授书本知识,甚至坐而论道大而无当。也许,仅有的能有一点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最多也就是课堂讨论、书面作业和简单的技能训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应用性。我们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性和它应彰显的实践应用品格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在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精选一线语文教师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的分析,以及启发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过程的反思,以强化学生对语文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的认知和自觉;通过组织开展近乎教学实战演习的备课、讲课、说课、观课、评课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和能力:通过组织课外教学观摩,尤其是教育教学实习,以全面检测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规格量身打造自己,一句话,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实施而言,凡是联系、适应和促进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反之,则是失败的教学。
  
  三、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建设的初步构想
  
  (1)加强语文学科的建设。语文学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学科基础之一,没有一门比较成熟稳定的语文学科作支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自说白话或众说纷纷,就极有可能重蹈被忽略被冷落被边缘化的覆辙。构想中的语文学科,从理论上说,应该与中文学科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语言学、文字学、文学、文学学、美学、文章学、文化学等学科十分密切,但它又决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拼凑或组合,它应该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特定的服务领域。然对这些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准确完整和公认的回答。而这正是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现在语文学科的建设较以前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迄今为止,“语文学科,还不能算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其科学化、理论化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或处于理论争鸣之中。”别的且不说,单是“语文”名称的释义,就有语言文字、语言文章、口头语和书面语、言语、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诸多之说。语文学研究对象的模糊,注定了它在短期内难以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因而它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支撑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加强语文学科的建设,应成为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发展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在师资的选择上,比其他课程更为挑剔、更为苛刻。从理论上说,担负这门课程的教师,既要求有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综合知识素养,又要有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然现今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大多是“学院派”,普遍缺乏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对他们而言,即使是最优秀的教材,即使是最富有指导性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法,也很难收立竿见影之效。加之他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同样没有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学生,这样的课程教学,也只能在书本和一大堆理论名词术语中“转圈”,也只能悬置、闲置在大学的象牙塔。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迫切要求担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跟踪关注语文教学实践,努力使自己课堂教学之“履”适合语文教学实践之“足”,以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近些年,全国著名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王荣生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在语文教育界、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深入语文教学第一线观课评教,自觉地将自己研究成果交付实践检验,并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理论。他新近出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就是他“田野研究”的真实而鲜活的记录。王荣生教授的研究教学范式十分值得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借鉴和效法。另一方面,完全有必要从语文教学第一线遴选既有丰富语文实践经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