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陈寿江

验,又有一定语文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充实“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师资队伍,以打通大学课堂通向基础教育语文课堂的瓶颈。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教授的语文教育理论之所以在语文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并影响了语文课程改革,是与他二十余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思密不可分的。王尚文这一成功个案启示我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最好应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
  (3)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从理论上说,虽然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而不是教材,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在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有一部好的教材总比没有好。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组织编定出版了反映语文教育前沿理念和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综观这些教材,大致做了这样一些工作:一是对发端于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以来能代表多数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共同主张的语文教育观进行了集中阐释;二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解读;三是有选择性地介绍了国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几套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此外还包括对台、港、澳以及国外母语教材的评介。我们认为: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些教材虽有优点,但并没有集中在某一套教材,而是像萤火虫或断线的珍珠散布在各套教材,而且,这些教材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某些教材编写者把教材的编写等同于著述学术专著,抽象理论思辨色彩太浓,旁征博引过多,简洁明快的直接陈述太少;陈述性背景知识过多,而实际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太少;有的教材编写者“扬长避短”。凡自己所长处,洋洋洒洒、连篇累牍;而所短处,哪怕是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则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甚至语焉不详。有鉴于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要让教师易教、学生易学,能从大学象牙塔走进基础教育语文课堂,当下务实可行的选择是:集中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包括一线语文教学实践专家)编写一部具有公认和定评性质的能在一定时期稳定使用的教材,让那些散布在各套教材的闪光“珍珠”汇聚一起,熠熠生辉!还必须指出的是,即使是全国一流专家编写的教材,也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要经过一定的试用期,经修订后方能正式出版投入使用。这是保证教材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材编写出版的优良传统。但是,由于近些年大学扩招,教材需求量猛增,教材成了出版商、发行商竞相追逐的蛋糕,加之电脑编排技术的普及,有的教材编写速度之快、出版周期之短,令人咋舌!如何保证教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编写出版也不能例外。
  (4)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实践反思,进一步彰显课程教学的实践品格。“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内外,课程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应为课程的教学实践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机会,因为脱离实践的教学将严重削弱课程的教学价值,关于课程教学实践性的实现途径,前文已有论及,此处不再重复。这里着重探讨教学计划的调整问题。查阅一些师范院校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时数最少的50学时,多的也就70学时。在现今高师中文专业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支持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区区几十个学时是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因此教学时数必须适当增加,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上,许多学校大多安排在集中教育实习前的一学期,其用意显然是为集中教育实习作好思想理论和教学技能、能力的准备,教育实习一结束,这门课也就完成其历史使命,这样一种教学安排,严重忽略了教学实践反思环节,极大地浪费了课程资源。其实,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碰到了许多困惑,当然也会或多或少地暴露课程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而课程的实施者正好利用教育实习结束后的难得时机,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集中整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也是课程,学生自身的教学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需要,就是一笔难得的课程资源,作为课程的管理者、实施者弃之不顾,岂不可惜?因此在课程教学计划实施上宜分两段进行。前一段安排在集中教育实习前,主要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后半段安排在教育实习结束之后,主要是进行实践反思,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集中整改,并为学生今后从事语文教学指出努力和发展方向。唯其如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性才不致被架空。
  
  [责任编辑:陈立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