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障碍

作者:顾 沛

使有些专业教师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在他们看来,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让理科学生学一点文科的知识,让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其实,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以“育人”为中心的“素养教育”,它应该从时间上贯穿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从空间上涉及学生接触的所有方面。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而是着重在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文化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它不但应该体现在特地开设的课程当中,也应该体现在专业课程当中。
  这种“补充”论,导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上,当然不利于该类课程的开设。
  
  5.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这一理念比起“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人文知识的教育”的提法是一个进步,但它仍然有一定的片面性。针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言,该理念有其进步的意义;但是如果考虑到人文教育也必须引入科学精神,那么该命题的提法是否应该是“文化素质教育要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有其矛盾的一面,更有其统一的一面。例如,科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献身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科学活动中批判与创新的精神,求真与务实的精神,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再例如,科学研究中理性的思维方式、系统的考察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都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对学生人格养成、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把文化素质教育完全局限于人文精神的教育,会导致学校领导不积极组织开设偏重科学素养教育的课程,也挫伤了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这类课程的积极性。
  
  6.理工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压缩”、“浅说”型的专业课程
  这种理念的根源,仍然在于重知识不重素质。他们不了解文化素质教育实质上是“精神”和“素养”的教育,不了解它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理工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以相关的专业知识为载体,讲解该学科的思想精神,而不是对该学科知识的简单介绍。只有对该学科的知识全面吃透、融会贯通以后,才能够高屋建瓴,把握和讲清该学科的思想精神。
  所以,开授理工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常常比讲专业课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各级领导如果不理解这一点,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就会有“吃力又不讨好”的感觉。
  
  三、克服困难的途径
  
  以上分析了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障碍及深层次的原因。那么,如何克服困难,争取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开授此类课程呢?笔者以为,可以从转变观念、调整政策、落实措施三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
  针对上述“深层次的原因”,克服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障碍的首要前提是转变观念。这里包括学校领导的转变观念以及教师的转变观念两个方面。前面对此已经有所论述,下面再谈一点。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爆炸”对教学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多向交叉和综合,随着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人们越来越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上思考人才培养问题,越来越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思考学校教育问题,除了仍然重视知识、能力以外,突出地对素质表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人们的思想一般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落后于形势。不少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常常情不自禁地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更注重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学,而对带有离散性、跳跃性、思想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这种固有理念。
  学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以“育人”为中心的“素养教育”课程,领导和教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调整政策
  在理念转变的前提下,为促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还要适时地调整相关的政策,例如评价的政策、奖励的政策、提升的政策等等。
  既然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既然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素养教育”,既然开授相关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渠道,那么学校在评价、奖励、提升以致工作量计算时,就应该把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使有关的教师在付出心血和劳动后有相应的成就感。这也会对于其他教师起到一种榜样和鼓励的作用。
  
  3.落实措施
  转变观念、调整政策以后,创造了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大环境,如果教师开课还有困难,那就是具体的困难了。比如不知道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不知道如何组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不知道怎样讲授这类课程。这时,如果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并且落到实处,往往就能够解决问题。
  例如制定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公布“核心课程”。这可以使全体教师对努力方向心知肚明;而且可能由此衍生出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的“外围课程”,发挥相关教师的积极性。
  例如培训骨干。骨干教师可以起到突破的作用、示范的作用、以点带面的作用,使广大教师或打破思维定式,或有所启发,找到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钥匙。
  例如编写教材。在许多教师对开授某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畏难时,如果有了该门课程得当的教材,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教材可以规范课程,教材可以提高课程质量,教材可以减少教师开授课程的困难。
  吸引和促使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有相当的难度,但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政策和落实措施,前景是光明的。南开大学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将于2008年11月举办全国高校“科学素质教育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希望在推动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上做些工作,欢迎广大教师参加。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