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障碍

作者:顾 沛




  摘要:适量开设科学素质教育类型的选修课,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组织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当困难,有主、客观的障碍,也有深层次的原因;转变理念、调整政策、落实措施是克服障碍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教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障碍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课外活动及人文讲座为主要形式,发展到90年代末期进入课堂,大批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致课堂教学逐渐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现在,已经有2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但是在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也称为“通识课程”)大多数是人文或艺术类的课程。以科学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数量不多,总体质量不高,仍然是困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组织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时,各级领导常常遇到困难。
  发展到现阶段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越来越讲究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两翼齐飞。所以,适量开设科学素质教育类型的公共选修课,贯彻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是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笔者曾经担任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常务副院长9年,在组织专业教师开授通识课程时遭遇过困难;近七、八年自己主讲通识课程“数学文化”十轮,并建设了一个课程组。去年,笔者为带头人的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开设“世界科技文化史”、“科研方法论”、“数学文化”、“天文学概论”、“宇宙掠影”、“基础生命科学”、“环境伦理学概论”、“生命科学导论实验”共8门科学素质教育类型的通识课程。因此在“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障碍”方面有一些体会。本文从“主、客观的障碍”、“深层原因”和“解决之道”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一、主、客观的障碍
  
  许多专业教师不愿意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有主观及客观两方面的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1)专业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了解
  理工科专业教师长期以来讲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了解的是专业教育,重视的也是专业教育。对于文化素质教育,他们当中许多人仅仅听说过这个词,并不了解其内涵。有的以为文化素质教育也许就是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的教育;有的以为也许就是经典文化的普及教育;也有的以为可能是各个学科的“概览”或者“浅说”。他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了解,多半局限在“知识”这一层面上。
  (2)专业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够擅长
  理工科专业教师擅长的是专业课程。他们上学时听过专业课,工作后又多次讲过某几门专业课。轻车熟路:但是他们做学生时就没有听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自己更是从未讲过这类课程,更谈不上擅长了。一旦让他们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即使是以本专业内容为基础开授这类课程,他们往往也会无所适从,感觉困难很大。
  
  2.客观方面的障碍
  (1)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不大
  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一般是指在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上的业务成长。而科研成绩往往通过发表论文来体现,比较具体,常常被看作硬指标;教学成绩则通过教学效果和学生成才来体现,比较不具体,常常被看作软指标。所以为了促进专业成长,多数人首先考虑在科研上的投入,然后才考虑在教学上的投入。对后者又首先考虑研究生教学,然后才考虑本科教学。人们一般认为离专业越近的工作,对专业成长的促进也越大。所以很少有人认为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会对专业成长有什么促进作用;教师也往往把开授这类课程作为一种额外的负担。
  (2)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专业教师的提级晋升帮助不大
  专业教师的提级晋升,除了考察教学的课时数和指导研究生的人数外,主要考察发表的论文篇数及杂志的等级,承担科研项目的多少及项目的等级,编写教材及出版专著的情况,获得奖励的数量及获奖的等级等。不同的学校关于晋升有不同的细节标准,但极少有学校涉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方面。所以教师承担这类课程只是增加了一点儿“教学工作量”,对提级晋升帮助不大。
  
  二、深层次的原因
  
  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除了以上主、客观的障碍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是更加值得注意的,那就是理念方面的原因。以下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都是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障碍。
  
  1.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工厂
  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20世纪90年代倡导文化素质教育之初,是从教育的任务不是“制器”而是“育人”出发的。现在,多数人在口头上都不会否认这种说法,但是不少人在实践上仍然会把学校比作工厂,把教育比作加工,把学生比作毛胚,把毕业生比作产品。这样就有意无意地把教育的任务当作“制器”了。因为这里的隐台词是:高等教育要把毛胚学生打造成专门人才,主要途径就是教给他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虽然也使用“人才”一词,但他们注重的是“才”而不是“人”。
  这种理念必然导致对知识和技能的片面重视,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2.学生毕业后仅靠专业生存和发展
  高校要培养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要靠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学生要有全面的素质,才能较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努力地为社会做贡献。
  此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宽口径的,并且需求的方向和数量常常变化,许多学生毕业后未必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所以,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基本的素质,往往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
  如果认为“学生毕业后仅靠专业生存和发展”,那么自然不会有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积极性。
  
  3.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是近年来经常讨论的话题。三者都是学生需要的,但三者又处于不同的层面。知识是具体的东西,属于外层,属于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形成的,属于里层;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升华形成人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处在最深层、最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教育应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让这三者有机地构成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近年来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少有人公开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了,但是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某些排斥和误解,表明这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4.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
  文化素质教育,开始是针对专业教育过窄提出的,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