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非物质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

作者:贡福海 胡效亚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非物质因素,并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优化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水平、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改进教师评价制度等方面,就如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非物质因素
  
  1.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一是对本科教育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形成高度共识。目前不少高校工作的重点是在学科建设和科研上,教师的兴奋点也在争取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上。同时有部分观点认为本科教育应加强,但形势不像科研、申报博硕点等严峻,属于软任务,也不具有挑战性,可以慢慢来。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对本科教育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形成高度的认识。须知,本科教育既是高大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而且高层次人才也需要良好的本科教育作为铺垫,没有优秀的本科生就没有优秀的研究生,就更不会有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学科建设更无从谈起。
  二是现行本科培养模式创新不够。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照搬了苏联的国家主义教育模式:奉行极端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唯理工科教育、唯智育至上,细化专业、学科,实行精英教育,为此实行应试教育,组织满堂灌教学和死记硬背的考试,教育的单向传承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模式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要求我们转变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质量观,而且要求我们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中国的大学普遍认为大学本科教育主要就是传播已有的知识,尽管在口头上很多人不承认这一点,事实上,很多高校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这样做。这个错误的理念对中国本科教育的影响是致命的。与这种教育理念相对应的,就是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复现,过分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忽视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忽视了对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师水平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教师数量与质量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一个无可讳言的事实。首先是教师数量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教师的培养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新办了不少专业,而相应专业的教师引进和培养的数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导致生师比居高不下。其次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不少优秀的成分,如热爱教育、诲人不倦等,但现在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整天忙于争取项目、科技开发、外出授课等,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仍大量采用机械、呆板的单向灌输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再次是教师能力问题。现在高校的部分教师,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都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的,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的训练,对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陌生,教学能力欠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显然力不从心。
  
  3.校园设施与学术氛围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必然在教学设施的设计上偏向容量大以便安排教学。如教室的设计习惯于60人、100人、200人的大教室,这么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教师很难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课堂讨论,课堂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更不要谈因材施教了。再者,所有的教室在设计上都是按照我讲你听的模式设计的,桌椅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与教师的交流很难开展。关于学术氛围,学术报告会的举办确实浓厚了校园的学术氛围。但仔细分析一下,少有报告是针对本科生的,即使有相当多的报告会组织了本科生旁听,能听懂或大部分听懂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此外,在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教学资源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4.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向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努力提高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适应性。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是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虽然近几年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的结构,但仍然未将学科专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应有的地位,也未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加入wTO以后的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要求,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矛盾,专业设置缺乏市场特色。
  
  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是关键。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切实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四个转变”与“四个树立”: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教育,树立大教育观;从继承性教育转向创新教育,树立创新教育观;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从共性教育转向注重个性的教育,树立多元化教育观。这些转变与树立都必须落实于人才培养,落实于“以生为本提高质量”的办学理念上。
  
  2.优化专业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倍增,往往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突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加强各学科专业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开发学科专业之间的知识联系,注意开拓新学科专业的生长点,尤其要重视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尽可能对学科进行整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要重视研究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积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逐步建立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接机制。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大建设力度,创建专业的品牌和特色。
  
  3.改进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始终具有“想学”的状态,培养、保持并努力强化学生“想学”的状态,应该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对学习的热情是一个人不断学习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积极吸收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想不断地学习”而且能“不断地学习”。
  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意味着学生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融会贯通意味着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