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开辟创新实验区 培养财经创新人才

作者:李俊生 林光彬




  摘要:中央财经大学通过建立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开辟本科教学创新实验区,在财经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手段、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机制等层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途经;方法
  
  一、财经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方法与手段的探索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本科生的研究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于2002年启动本科生创新教育计划,制定了《中央财经大学关于推进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决定》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搭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初步构建了富有中财特色的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开设讲座性、研究性课程
  我校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具有创新教育特色的课程。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开设课程讲座,邀请权威人士用4~6个课时来介绍学科、行业发展最新成果,把教师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前沿与现实,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3年起,学校开设了具有创新教育特色的“新视野与健康成才”专题系列课程讲座43门,5489名本科生参加,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研究型学习。学校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专门研究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科研介入教学,学术介入培养,积极引导本科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科研创新活动。2006年开始,由我校中国企来研究中心刘姝威研究员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模拟投资银行”,每学期有400名以上的本科生选修该课程,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合作开展研究,在9周时间内,每个团队完成1篇研究报告。通过项目研究,涌现出大批优秀学习科研成果。
  
  2.以实践教育为重点,打造科研创新品牌项目
  为加强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设立了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本科生课题立项和科学研究。为此,学校成立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引导和支持本科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与研究,为我校本科生进行学术科研创新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学生的热情参与下,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数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2003年起,每年投入20万专项资金,资助大二、大三本科生科研项目526项,吸引了3344名学生参加到本科生科研创新计划中来,覆盖率达到30%,并对其中139个优秀项目进行了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效果非常显著,大批学生科研骨干和科研成果雨后春笋般涌现。
  
  3.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推出创新学分申报制度
  为加强对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引导,学校一方面实施本科生创新学分申报制度,奖励在学术科研和创业实践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另一方面,组建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工作团队,以活动为载体,每年举办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和创业方案设计大赛,极大地调动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如会计学院举办的“海问杯”论文大赛和“天勤杯”论文大赛已经成为学校内的一项知名学术赛事。每届论文大赛都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赛,论文质量也不断提高。几年来,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全校共有77名学生获得了131个创新学分。50余名学生在国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会计学院8名本科生撰写的4篇学术论文,分别入选2006年和2007年中国会计学年会,其中有一位同学还在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这是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有史以来首次有本科生进行主题演讲;经济学院有一位本科生的论文入选第7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应邀参加大会;信息学院2002级的一位本科生撰写的论文被2005年“圣加仑国际经济管理研讨论坛”选中,并在会上宣读;保险学院2004级也有一位本科生撰写的论文入选2007年度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风险管理与保险年会,受邀参加会议,成为首位参加该会议的本科生。
  
  4.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实践带学生
  我校注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探索科研成果向课堂转化的途径,鼓励教师将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应用于本科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具有前沿性、动态性和延展性,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强化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和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课后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大大提高和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金融学院贺强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股市周期、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证券投资学”的授课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校鼓励教师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时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特别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活动和学生课题研究,或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如保险学院郝演苏教授长期从事保险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研究,他在从事本科生教学和课外科研辅导工作中,以其亲身研究体验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带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硕果累累。从2002年起至今,他指导的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论文比赛中23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目前在校的12名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16篇,保险研究会获得“全国百优学生社团”称号,他和4位本科生申报的课题“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及医疗费用负担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资助。
  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刘姝威研究员,在致力于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促进本科教学工作。从2004年起组织百余名本科生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营”、“行业分析网络开发”、“技术评估体系”等项目进行研究,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有本科生署名的行业分析报告及相关文章多达80余篇。同时,该中心以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托,着重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小组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并解答学生疑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李建军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的测度方法研究”吸收了199名在校本科生参与调研,收集案例17个,提交调研报告76篇,发表论文报告2篇,有17位同学直接参加了最终成果《中国非正规金融调查》书稿的写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