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作者:孙伟民
统”、“通风技术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建筑消防技术”、“建筑节能”、“建筑供水安全与节水技术”、“智能建筑”等选修课程,其中不乏在分析整合建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新的综合性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建筑设计各专业的了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团队毕业设计
该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检验是通过共同完成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来体现的。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参与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的同学提供实习实训条件。
(1)师资配备。学校为毕业设计团队配备精干的指导教师,选配相关专业且具备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且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指导,从组织的整体上达到较高的设计水平,确保了团队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同时为拓展师资来源,学校还聘请一些当地著名的资深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鼓励年轻教师参与进来,协助老教师完成指导,既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又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完善了教师梯队建设,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课题来源。团队设计选题均来源于实际工程。设计课题不仅要涵盖本专业绝大部分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还应该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科技紧密联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通常,跨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在毕业设计的前一学期中后期开始,由参与团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所有教师集中商议,提出本专业对所选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汇总,在此基础上形成团队毕业设计的课题,并报学校教务部门审查。学校教务部门组织本学科的专家对所选课题进行论证,获得通过后方可最终确定为团队毕业设计的课题。为凸现所选课题的真实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所选课题必须为真题,还必须与当前建筑领域的“节水、节能、环保”等趋势联系紧密。
(3)过程管理。指导教师为团队毕业设计制定明确的进度计划。团队设计的学生共同在模拟设计院工作环境的教室,按照符合设计院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便于工程设计中的各专业学生建立整体设计概念,相互密切配合,并就设计中的问题及时开展讨论,互相补充设计资料,协同完成满足工程使用功能和工艺所需的方案设计,结构体系,使用面积、管道井尺寸、防火要求等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避免实际设计中各专业的碰、撞、漏现象发生,最后各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施工图会签(在纸质图纸上会签)。通过模拟设计院环境的团队设计,使学生体验了设计院的工作方式和施工图产生的全过程,提供实战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增强学生间团队协作精神。指导教师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方法开展工作,除各专业指导教师针对本专业进行指导外,每周各专业指导教师集中指导一次,以保证工程设计的整体性,确保了工程设计质量。创新团队毕业设计,为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提供实战机会。团队设计项目的复杂性,涉及专业知识面的广泛性、配合协调工作量大等,都需要各专业学生间协调配合,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方案论证、设计概念分析比较和设计计算;归纳整理、独立工作、成员间互补提高以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等,使学生经受了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演练。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真正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同时对相关专业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提高系统全面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
南京工业大学通过对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毕业生分配到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了很好的专业设计能力,方案综合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展现了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同时,为学校培养了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苏省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团队。
(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基于建筑设计院模式的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