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用学转向”下的汉语言专业教改实践

作者:王 燕




  摘要:与语言研究一样,汉语言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语用学转向”。现有的静态语言教学遭遇挑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在所难免。语用学从其发端到成为目前语言研究的一大领域,也在逐渐改变着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近年来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这也成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的机遇。基于以上认识,在教改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收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语用学转向;教学改革;教改实践
  
  汉语言专业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观;二是培养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运用及研究的能力。高校语言专业所有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都是达到上述目标的路径。
  而反观现有的汉语言专业教学,一以贯之的静态语言教学似乎很难完成上述任务。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近年来语用学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使既有的汉语专业教学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统统受到挑战。
  
  一、对汉语言专业教学的再思考
  
  我国大学的汉语言专业通常设置在一级学科汉语言文学下,语言与文学之间专业划分明确,虽然教学对象是同一批学生,但教学内容几无联系,文学专业和语言专业如同两张皮。另外,语言专业以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为依据,长期以来把语用包括文化与社会等多角度的语言研究排斥在外。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我们只对语言的结构、语法感兴趣,把这些抽象的规则当作语言,进一步误认为掌握了这些规则就掌握了语言。我们所进行的是静态的语言学教学。在鲜活的语言使用活动中,那些我们奉为金科玉律的法则显得无力和无奈。形式的孤立的静态的语言教学把课程与生活剥离,远离了语言实践本身,学生因觉其无用而不感兴趣。
  可喜的是,语用学从五十年代产生到八、九十年代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国内,不断影响着语言研究的格局,使语言研究从语言本体扩展到言语应用,开拓了语言研究的疆域,给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研究更多元更丰富更深入。更为可喜的是,语用学从其发端到成为目前语言学术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一趋势也在逐渐改变着汉语言专业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结构。近年来语用学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方法论支持,这也成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的契机。集结起语用、文化、认知与社会等多元方法多角度地关注语言,既是语言学习与研究的明智开放之举,也是语言教学与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二、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
  
  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即教什么或学什么?教什么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而对人才的培养设计又取决于对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学理念需要与时俱进。
  如何进行这种转变,当然除了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还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重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相应地作一系列的改变。这里不揣浅陋谈谈我们所做的尝试,采取的措施手段、收获体会以及所遇到的困难,以就教于同仁。
  我们认识到,语用能力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基础上,人的社会属性决定语言的根本意义在于交际,语用能力或交际能力才是语言给予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能力。换句话说,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言语作为语言的具体使用具有比语言更现实的价值。
  言语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而得到重视,言语而不只是语言的研究提到我们汉语专业的教学日程中来,并逐渐成为常规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我们高兴地看到,语用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比如,对言语行为理论、语用策略、格赖斯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礼貌原则及FTA理论、语境观、关联理论的介绍,给学生的语言观以较大的冲击和震撼,极大地改变了学生既有的对语言的片面静态的认识。理论与方法的更新给予学生全新的观察语言的角度和视野。
  教学实践的反馈告诉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触动了学生自身的体验,而这些体验没人可以替代和剥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由于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兴趣,因而形成课堂教学有效的共鸣互动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成效。同时也将学生个体潜在的经验,自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进而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一些传统的语言专业教学多不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这里具体谈其中两个方法。
  首先,我们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学中精选一些言语活动的视频影像。这种方法直观有效,可全方位展示语言活动的语境。
  这种做法基于当代语用理论的语境观。语境理论认为,研究语言应当充分考虑语境的作用,即语言在使用中的复杂情况和诸多影响因素。这与以往结构主义语言学指导下的语言教学迥然不同。比如,关于句子的分析,在传统的语言学教学中,就句子谈句子,有意剥离句子的使用环境,使句子处于一种孤立的静态,而只针对形式结构进行切分和描写,并确定其功能,并不考虑具体交际语境中句子的意义和功能。结构主义语言研究的纯化研究对象,撇开复杂纷繁的言语而只关注语言的学术方法显然不利于语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相比之下,语境理论观照下的言语活动或言语行为的研究就有趣味有意义得多。比如,我们借助现代网络资源,下载了一些像《鲁豫有约》这类人物访谈的视频节目。经过预放和准备,确定考察某些言语功能类型,然后进行筛选,截取相关的言语功能视频片段,集中展示和剖析这些言语功能类型的内部结构和模式。更重要的,我们的语言教学理念是,时刻将言语功能类型的结构分析置于语境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之下,全面考察语境对言语活动的制约:例如句式、词语、声调、语气、修辞、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用策略等的选择上的种种情形。这种以视频影像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相比局限于文字记录的言语活动资料的缺乏非语言因素语境参考的方法,语言和非语言的语境因素均可一并展示。同时,又因其直观并可以反复回放,观察自然可能更详细、周密和深入,毫无疑问。这种方法具有极大的研究和教学优势。教学效果也就会很显著,这样的认识就会深入人心: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无论结构或模式的安排或选择,还是语用策略的使用,还是言语意图和意义的确定,皆受制于语境。因此,我们的言语活动也就应该结合和利用语境来进行,无论话语表达还是话语理解。进一步地,在言语活动我们还可以改变和创造语境实现话语活动,达到交际意图实现语用效果。
  其次,我们常用的另一个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借助文学作品,以文学作品为言语研究的文本材料。这种方法文字优势突出,便于句子词语、语篇会话等结构模式的分析,并且也有相关语境的描写和交待。
  在大部分高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不作专业细分,设置

[2]